[发明专利]一种支持多热源输入的蓄热中心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02743.1 | 申请日: | 2018-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79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戈志华;赵世飞;吴霖鑫;张尤俊;杨勇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20/00 | 分类号: | F28D2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06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热 多热源 蓄热单元 多温区 中心系统 热用户 热源 放热 分类存储 热源流体 统一管理 蓄热系统 多用户 热需求 增压泵 冷源 流体 温区 蓄能 | ||
本发明属于蓄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持多热源输入的蓄热中心系统;包括蓄热中心,多温区蓄热单元,热源,增压泵等;本发明可利用来自多热源的不同品味的热能,通过蓄能中心的多温区蓄热单元进行分类存储,同时在放热时也可满足不同温区热用户的要求;本发明可以将利用蓄热中心实现了多温区蓄热单元的统一管理,同时利用单一的蓄热热源流体实现了多热源蓄热,单一的放热冷源流体满足多用户的热需求,较常规蓄热系统更能满足复杂的热源和热用户需求,提高了蓄热技术的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蓄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持多热源输入的蓄热中心系统。
背景技术
蓄热技术可以实现热量在时空应用中的转移,对于解决热能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矛盾,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其在工业废热和余热的回收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电力市场的“削峰填谷”以及民用建筑的节能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在上述产业的应用支撑下,蓄热技术,包括潜热蓄热,显热蓄热和热化学蓄热等技术都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然而,目前的蓄热系统利用的热源和产生的热产品均较为单一,已不能满足目前多元输入多元输出的能源利用前景。
以蓄热系统在火电机组的灵活性应用为例,蓄热系统常被用来提高热电联产机组调峰的裕度;热电联产机组中可作为其蓄热热源的可以是锅炉产生的烟气,主蒸汽,供热蒸汽,电锅炉,热泵等,而蓄热单元的热产品通常被用于区域供热;这些蓄热热源会对电厂的调峰能力和经济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单一的蓄热热源系统无法满足复杂的需求;另一方面,烟气,主蒸汽,电锅炉等产生的可蓄热温度通常远高于区域供热所需的温度,以单一形式的蓄热单元进行蓄热势必会造成能级的不匹配进而导致能源的浪费。
基于蓄热系统面临的以上问题,亟需一种既能满足复杂热源需求,又能提高蓄热系统产品多样性,同时使蓄热控制更为简单的集中型蓄热中心系统,从而在显著提高蓄热系统的适用性,更好地发挥蓄热系统在能源领域的重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持多热源输入的蓄热中心系统,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蓄热系统面临的复杂热源和热需求的问题,以提高蓄热系统的适用性。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支持多热源输入的蓄热中心系统,包括蓄热中心1,蓄热中心保温层2,低温蓄热单元3,高温蓄热单元4,增压泵5,低温热源单元6,高温热源单元7,放热流体介质管道8等;在蓄热中心1放热过程中,放热流体通过介质管道8依次与低温蓄热单元3和高温蓄热单元4串联连接;在蓄热中心1蓄热循环中,增压泵5出口与低温热源单元6进口相连,低温热源单元6出口与高温热源单元7入口相连,高温热源单元7出口7与高温蓄热单元4入口相连,高温蓄热单元4出口与低温蓄热单元3入口相连,低温蓄热单元3出口与增压泵5入口相连。
所述的低温蓄热单元3包括低温蓄热体11,分流阀(9,13)和合流阀(10,12); 在放热流程中,分流阀9入口与放热介质流体管道8相连,出口与合流阀10入口,低温蓄热体11放热段入口相连,合流阀10入口与分流阀9出口和低温蓄热体11放热段出口相连,出口与高温蓄热单元4放热段分流阀17入口相连; 在蓄热流程中,分流阀13入口与高温蓄热单元4蓄热段合流阀20出口相连,出口与合流阀12入口和低温蓄热体11蓄热段入口相连,合流阀12入口与分流阀13出口和低温蓄热体11蓄热段出口相连,出口与增压泵5入口相连;所述的高温蓄热单元4与低温蓄热单元3结构相同。
所述的低温热源单元6包括低温热源16,分流阀14和合流阀15;分流阀14入口与增压泵8出口相连,出口与合流阀15入口,低温热源16入口相连,合流阀15入口与分流阀14出口和低温热源16出口相连,出口与高温热源单元7的分流阀22入口相连;所述的高温热源单元7与低温热源单元6结构相同。
所述的蓄热中心1中蓄热单元(3,4)数量可根据要求调整,根据温度区间可容纳1~100组蓄热单元;蓄热单元(3,4)中的蓄热体(11,19)可以使用相变蓄热材料,显热蓄热材料以及化学蓄热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027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