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尾水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01800.4 | 申请日: | 2018-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1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陈秀荣;杨晨晨;徐鹏;孙小力;鲁泉铃;王珊珊;王晓晓;周天俊;庄有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絮体 钢渣 细砂 尾水处理 混凝 晶核 过滤 密实 聚丙烯酰胺 维护和管理 沉淀分离 分离效率 钢渣比重 过滤单元 密度增加 使用寿命 絮体结构 运行成本 逐渐增加 反冲洗 混合物 沉降 出水 滤布 滤料 水力 尾水 絮凝 助凝 停留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尾水处理方法,属于尾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在混凝后直接投加钢渣和细砂的混合物作为絮体晶核,钢渣比重大,钢渣和细砂与混凝尾水中的絮体结合,在聚丙烯酰胺的助凝作用下,钢渣和细砂与絮体结合并逐渐增加长大,改变絮体结构,且钢渣和细砂絮体越来越密实,使絮凝晶核密度增加,沉降速度加快,能够降低沉淀分离的水力停留时间,提高絮体的分离效率,降低出水SS浓度,降低后续过滤单元的过滤负荷,降低反冲洗频率,提高过滤效能,增加滤布或滤料介质的使用寿命,节省运行成本同时便于维护和管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尾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尾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现有的尾水处理方法有人工湿地、混凝沉淀-砂滤池、混凝沉淀-滤布滤池、高密度沉淀池等方法。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主要是通过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微生物的吸收和利用,以及湿地基质的吸附等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因其既可达到去除污染物,又有美化环境的效果被广泛应用,但是人工湿地受气候影响显著、水力表面负荷小、占地面积极大,只适合小规模的污水处理。混凝沉淀-砂滤池和混凝沉淀-滤布滤池虽然效果比较理想,但是药剂投加量较大,且混凝沉淀阶段由于絮体较为分散、絮体沉降性能较低,因此水力停留时间长,占地面积大,混凝沉淀后出水SS(固体悬浮物)较多,显著增加了砂滤池和滤布滤池的过滤负荷,使反冲洗频繁,产水量降低。高密度沉淀池虽然水力负荷较大,处理效果稳定,但是污泥产量极高,增加了污泥的处理与处置难度。而微絮凝-直接过滤既省去传统混凝沉淀的反应池和沉淀池,在滤池前端投加化学药剂,化学药剂可由管道混合器进行投加,也可单独设置反应池进行投加。化学药剂和原水充分混合后进入滤池进行过滤。微絮凝-直接过滤具有工艺简单、附属设备少,管理运行方便等优点。但是微絮凝-直接过滤会因为滤池截污能力的限制,对浊度和色度较高的污水处理效果较差,絮凝过程较难控制。
传统混凝沉淀-直接过滤因在混凝沉淀阶段只投加混凝剂和助凝剂,药剂投加量大,运行成本高,因生成的絮体松散、密度较小,因此沉降速度较慢,所以水力停留时间增加,使得处理单元或构筑物占地面积大,同时由于絮体沉降性能差,使得出水SS浓度较高或不稳定。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尾水处理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尾水处理方法能够强化总磷和SS去除效能,降低出水中的TP和SS浓度。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尾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尾水与混凝剂混合进行混凝,得到混凝尾水,所述尾水中含有磷和固体悬浮物;
(2)将所述步骤(1)得到的混凝尾水与絮凝晶种混合进行絮凝,得到含絮凝晶核的尾水,所述絮凝晶种为钢渣和细砂的混合物;
(3)将所述步骤(2)得到的含絮凝晶核的尾水与聚丙烯酰胺混合后进行沉淀分离,得到沉淀出水;
(4)将所述步骤(3)得到的沉淀出水经浅层滤布滤池或砂滤池处理。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尾水的水温≤15℃,SS≤30mg/L,TP:1.0~2.0mg/L,COD≤60mg/L,氨氮≤5mg/L,总氮≤15mg/L。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混凝剂投量以Fe3+质量浓度计为4~6mg/L。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钢渣与细砂的质量比为2:1~4:1。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聚丙烯酰胺的用量为0.4~0.8mg/L。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沉淀分离后得到混合物污泥,所述混合物污泥进入水力旋流器后得到回收絮凝晶种,所述回收絮凝晶种回用于步骤(2)中。
优选地,所述水力旋流器中混合物污泥的回流比为8~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018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