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溶剂萃取从含锂溶液中提取锂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01553.8 | 申请日: | 2018-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57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朱兆武;张健;王丽娜;齐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B3/40 | 分类号: | C22B3/40;C22B7/00;C22B26/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溶剂萃取 溶液 提取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溶剂萃取从含锂溶液中提取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含锂溶液调节到pH 11‑14;(2)调整后的溶液与协同萃取体系混合萃取锂;(3)萃取后的有机相洗涤;(4)采用反萃溶液对负载锂的有机相反萃,得到高纯的锂反萃溶液。方法可以低成本一步制备电池级碳酸锂,也可以制备高纯氯化锂、硫酸锂、氢氧化锂产品。该方法能耗低、流程短、收率高、污染物排放少。方法还可以从碳酸锂沉淀后的含锂残液中高效回收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萃取化学、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含锂溶液中萃取提取纯化锂的方法。
背景技术
锂是二次清洁能源的重要原料,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推动了锂需求量的迅速增长,近几年锂的消费量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加。锂提取生产过程需要多个纯化步骤,经典工艺中多采用控制pH选择性除杂,深度除去钙和镁离子后得到一种含锂的溶液,溶液中还含有大量的钠或钾等低价金属杂质。溶液浓缩后常采用碳酸钠在80℃下沉淀,得到碳酸锂产品。由于碳酸锂沉淀不完全,沉淀后还会得到一种含锂和大量杂质钠或钾的母液,锂难以回收,造成锂的收率降低。
目前锂辉石和盐湖卤水是生产锂的主要资源,锂的主要产品是碳酸锂、氯化锂、氢氧化锂等。锂辉石提锂一般经过硫酸高温分解-水浸出-石灰卤除杂-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深度除杂-蒸发浓缩-碳酸钠沉淀锂得到碳酸锂。其中蒸发浓缩过程能耗高,杂质离子不能得到进一步分离。采用碳酸钠沉淀碳酸锂的过程中为减小碳酸锂的溶解度,需要在高温(70-80℃)下进行,能耗高,加热设备复杂,而且一般需要碳酸钠与生产碳酸锂的理论摩尔比为1.5-2.0倍,碱耗量大,成本高。沉淀后的残液中含有1-3g/L的锂和大量的钠或钾杂质,残液中锂难以回收,造成收率低,一般仅为70%-80%,同时排放污染严重。另外,锂产品单一,只能得到碳酸锂,如果制备氯化锂和氢氧化锂等产品,还需要将碳酸锂溶解,结晶等多个步骤,制备过程复杂、成本高。卤水中提取锂根据组成不同有多种工艺,包括沉淀工艺、煅烧工艺、膜分离工艺、萃取工艺等,各种工艺分离纯化方法不同,但一般后端精制步骤也都包含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深度除杂-蒸发浓缩-碳酸钠沉淀锂的过程,同样存在能耗高、碱耗量大、收率低、产品单一等严重缺陷,沉淀后也得到的含锂和钠、钾的残液,锂难以回收。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碳酸锂生产过程中深度除杂后得到的含锂和一价金属离子钠、钾等杂质以及碳酸锂沉淀后的含锂、钠、钾等的残液中锂回收难、回收成本高、收率低、试剂耗量大、污染重的突出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从含锂和钠、钾等杂质的溶液中溶剂萃取提取锂的方法。方法采用十二烷基苯基-甲基-β二酮和三辛基/己基氧化膦组成的协同萃取体系在上面所示的溶液中直接萃取锂,反萃得到高纯的含锂溶液,与钠、钾等杂质离子得到很好分离,锂提取在常温下进行,大大降低了能耗;萃取过程不需要大大过量的碳酸钠,降低了试剂消耗;锂的收率可达到90%以上,大大提高了收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废液排放,减轻了环境污染。可以通过改变反萃体系,制备氯化锂、硫酸锂等产品。
(二)技术方案
一种从含锂溶液中提取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含锂的溶液中采用协同溶剂萃取体系提取锂,并与溶液中主要杂质金属钠、钾以及其他元素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含锂溶液调节到pH 11-14;(2)调整后的溶液与协同萃取体系混合萃取锂;(3)萃取后的有机相洗涤;(4)采用反萃溶液对负载锂的有机相反萃,得到高纯的锂反萃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015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轻质烷烃脱氢反应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两挡混合动力耦合系统及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