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类食品原料组合物在解酒方面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93951.X | 申请日: | 2018-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71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徐春萍;李宁;杨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锐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33/10 | 分类号: | A23L33/10;A23L33/125;A23L33/1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5004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解酒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药效实验证明 葡萄糖 不适症状 分解代谢 解酒食品 食品原料 血液乙醇 甘草粉 菊花粉 重量份 数组 搭配 缓解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解酒的组合物。该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组份: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0.5‑1份、葡萄糖1‑5份、菊花粉0.25‑2份、甘草粉0.25‑2份。本发明是精心挑选而出的科学有效的组合物,经过合理搭配制成的解酒食品。经药效实验证明,确认能够降低醉倒率,缓解酒后不适症状,促进血液乙醇分解代谢,解酒效果明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解酒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葡萄糖、菊花粉、甘草粉制成,其能够加速人体内酒精(乙醇)代谢,降低血液中乙醇和乙醛的浓度,有利于解酒,缓解酒后不适症状。
技术背景
酒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学家考证,我国人民饮用和酿造酒类,已有几千年历史了。历代中国文人对酒更是褒赞不绝,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酒文化。我国不但酒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而且也是酒饮料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保守估计有饮酒习惯和依赖性的人群约亿之众。现在我国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含酒精乙醇饮料的消耗量也在增加。近年来,成人酒精中毒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众所周知,长期饮酒可造成全身多系统的损伤、尤其对胃肠道,肝脏损伤更为明显,酒精可直接或间接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急性酒精中毒、酒精依赖是当今社会问题之一,无限制的过量饮酒甚至酗酒,严重者可因乙醇过度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死亡。因此,酗酒对身体有害。很久以来,人们就采用各种方法来解除和减轻饮酒所带来的不适。
现知,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由肝中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所制约,当酒精被吸收后,进入细胞,由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乙醛是一种有毒的化合物,它引起大多与酒精相关的疾病和对酒精产生依赖。乙醛脱氢酶能转化乙醛变成乙酸,乙酸没有毒,很容易被利用为身体提供能量,最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然而,无论吸收多少酒精,身体只能在一段时期代谢一定数量的乙醛。因而,酒精吸收经常导致过多的乙醛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器官和功能造成极大的损伤。
为了更好地在传承文化与保护健康之间取得平衡,目前市场上已出现相关的解酒药和解酒保健品,主要依据中医学上的疏经活血、养肝护脾。并且其解酒效果也缺乏客观的验证,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对解酒产品的信任度不高。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出具有解酒功效的组合物制成口服制剂,消费者在酒前,酒中或酒后饮用,减少因过量饮酒引起的身体不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解酒的组合物。该组合物经药效实验证明,确认能够降低醉倒率,缩短醉酒睡眠时间,促进血液乙醇代谢,具有显著的解酒功效。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解酒组合物,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0.5-1份、葡萄糖1-5份、菊花粉0.25-2份、甘草粉0.25-2份。
本发明配方NAD+属于人体必需的辅酶,并且人体可以自己合成。葡萄糖,菊花粉、甘草粉,这三个组分都属于传统食材,食用安全。
NAD+是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辅酶,脱氢酶氧化乙醇产生的氢递给NAD+,使之成为NADH。它在糖酵解,糖异生,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葡萄糖:迅速补充人体代谢乙醇所消耗的能量,加速乙醇分解。具有高渗压作用,利尿,加速乙醇排出体外。
菊花粉:味道稍苦,清热能力强,常用于散风热。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的功能,可治伤风感冒、疔疮肿毒、血压偏高及动脉硬化等症。还具有清凉降火,明目醒脑,抗氧化,防衰老的功效。
甘草粉:清热解毒,祛痰,镇咳抗炎,抗过敏,抗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锐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锐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939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