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锂离子电池、电池组及电池动力车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80350.5 | 申请日: | 2018-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530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邵建荣;孙强;王宏栋;张俊祥;张留峰;唐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晋烨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2/15 | 分类号: | C01B32/15;H01M4/587;H01M4/133;H01M10/0525;H01M10/058;B82Y3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依云;乔雪微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开发区麓***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负极 活性 材料 电池组 电池 动力 | ||
1.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碳微粒,其中,该碳微粒通过N2吸脱附测得的孔结构中,以孔径在2-200nm之间的BJH测得孔体积总量为基准,孔径在2-10nm之间的孔体积之和占比为5-10%、孔径在10-100nm之间的孔体积之和占比为50-65%、孔径在100-200nm之间的孔体积之和占比为30-40%;所述碳微粒的BET比表面积为1-4m2/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碳微粒,其中,所述碳微粒的BET比表面积为1.4-1.9m2/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碳微粒,其中,通过X射线衍射测定的碳微粒的层间距d(002)为0.3368nm以下,C轴方向的微晶尺寸Lc为0.5-0.9nm,石墨化度为84-9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碳微粒,其中,通过X射线衍射测定的碳微粒的I(002)/I(100)在180-300之间,I(002)/I(101)在120-240之间,I(002)/I(004)在25-35之间,I(004)/I(110)在4-1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碳微粒,其中,通过拉曼测定的碳微粒的D峰在1300-1400cm-1之间,G峰在1550-1600cm-1;ID/IG<0.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碳微粒,其中,通过拉曼测定的碳微粒的D峰在1300-1350cm-1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碳微粒,其中,ID/IG为0.01-0.99。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碳微粒,其中,ID/IG为0.05-0.9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碳微粒,其中,所述碳微粒的粒度分布中D10为1-5μm,D50为12-18μm,D90为25-35μ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碳微粒,其中,所述碳微粒的最大粒径为39μ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碳微粒,其中,所述碳微粒进行热重测试时,在400-650℃之间的质量损失量为80-90重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碳微粒,其中,所述碳微粒的振实密度为0.9-1.2g/cm3。
13.一种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碳微粒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碳源依次经过机械粉碎、化学提纯、碳化和石墨化制得碳微粒。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碳源经机械粉碎后的粒径D50在10-18μm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化学提纯采用HF和/或HCl清洗的方式处理。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碳化的过程包括:自室温升温至1500℃的升温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晋烨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南晋烨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8035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