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力压裂裂缝在页岩储层天然裂缝界面扩展判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180305.X | 申请日: | 2018-10-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593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 发明(设计)人: | 朱维耀;岳明;宋智勇;陈震;刘凯;刘文超;黄堃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水力 裂缝 页岩 天然 界面 扩展 方法 | ||
1.一种水力压裂裂缝在页岩储层天然裂缝界面扩展判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
(1)对于特定的页岩储层待压裂井,通过试井分析手段,测定储层各个方向主应力大小,其中,主应力包括:储层最大水平主应力σH、储层最小水平主应力σh和储层纵向主应力σv;通过室内试验测定页岩压裂层段地质力学参数,其中,地质力学参数包括:页岩压裂层段杨氏模量E、岩层泊松比ν、岩层比表面能γ、岩层内摩擦角岩层内聚力C、岩石的骨架压缩率Cr、岩石的体积压缩率Cb和水平方向上岩石的抗拉强度
(2)计算确定水力压裂裂缝扩展速度v;
(3)计算页岩储层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KI(t,l,0),其中,t为施工时间,l为天然裂缝的半长;
(4)根据步骤(3)所得的储层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及步骤(2)所得的裂缝扩展速度,计算页岩储层裂缝尖端复合动态应力强度因子KI(t,l,v);
(5)根据步骤(4)中所得的裂缝尖端复合动态应力强度因子,计算页岩储层水力压裂裂缝尖端处动态能量释放率G;
(6)根据步骤(1)中得到的储层主应力大小及地质力学参数,计算有压裂液滤失时,贯穿裂缝的临界起裂压力pC;
(7)根据步骤(1)中得到的储层主应力大小及地质力学参数,计算页岩压裂层段的静态Ⅰ型临界断裂强度因子KΙC;
(8)根据步骤(7)中得到的静态Ⅰ型临界断裂强度因子及步骤(2)中得到的裂缝扩展速度,计算页岩储层临界断裂韧度GIC(T,v,KIC),其中,T为储层温度;
(9)根据步骤(5)中得到的压裂裂缝尖端处动态能量释放率G以及仪器测得的尖端流体压力p,确定裂缝的断裂或者扩展形态;
所述步骤(2)中水力压裂裂缝扩展速度其中,V为压裂过程注入压裂液的总体积,单位为m3;h为裂缝在近井地带的半缝高,单位为m;b为近井地带裂缝缝宽,单位为m;t为施工时间,单位为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压裂裂缝在页岩储层天然裂缝界面扩展判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页岩储层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KI(t,l,0)计算方法如下:
对于垂直天然裂缝:
对于水平天然裂缝:
其中:θ为天然裂缝与人工缝在纵向上的夹角;l为天然裂缝的半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压裂裂缝在页岩储层天然裂缝界面扩展判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页岩储层裂缝尖端复合动态应力强度因子KI(t,l,v)计算方法如下:
KI(t,l,v)=K(v)KI(t,l,0)
其中,
CR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CR、Cd、Cs分别为瑞利波速、膨胀波速和畸变波速;λ、μ为拉梅常数;ρ为流体密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压裂裂缝在页岩储层天然裂缝界面扩展判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页岩储层水力压裂裂缝尖端处动态能量释放率G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A(v)为单调递增函数,由经验方法给出;E为页岩压裂层段杨氏模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压裂裂缝在页岩储层天然裂缝界面扩展判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有压裂液滤失时,贯穿裂缝的临界起裂压力pC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σ′h、σ′H为除去孔隙压力的有效水平地应力,单位为MPa;α为Biot常数,由试验确定;Cr为岩石的骨架压缩率;Cb为岩石的体积压缩率;为水平方向上岩石的抗拉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8030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