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成像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77360.3 | 申请日: | 2018-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50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薛钧哲;陈泓硕;曾昱泰;郭子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13/00 | 分类号: | G02B13/00;G02B1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先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8 | 代理人: | 张雪竹;刘海英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像 光学系统 装置 电子 | ||
1.一种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成像光学系统包括六片透镜,该六片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六透镜,该六片透镜分别具有朝向物侧方向的物侧表面与朝向像侧方向的像侧表面,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成像光学系统中至少一片透镜的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点,且该成像光学系统共包括六片透镜;
其中,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该第五透镜的折射率为N5,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该成像光学系统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11,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41,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62,该成像光学系统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BL/T561.04;
6.70TL/BL;
|f/f3|+|f/f4|0.75;
|f1/f6|1.70;
1.00N51.60;
f/|R4|1.60;
35.0度HFOV;
2.5Y62/Y114.0;
2.0Y62/Y413.5;以及
5.50ImgH/B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成像光学系统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0.20BL/T561.00;
7.00TL/BL30.0;以及
0.50TL/ImgH1.4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该成像光学系统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f/f3|+|f/f4|0.70;
f/|R4|1.50;以及
35.0度HFOV45.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其满足下列条件:
1.10|f1/f6|1.7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其满足下列条件:
0.50T23/CT23.00;以及
0.40T23/CT31.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56,该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6,该第五透镜的阿贝数为V5,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9,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其满足下列条件:
0.80T56/CT64.0;
53.0V560.0;以及
|R9/R10|1.2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成像光学系统中至少一片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且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7736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双边半环触点的深部热凝电极
- 下一篇:产线自动配置装置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