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肠道微生物作为胆管细胞癌诊断标志物的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75998.3 | 申请日: | 2018-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667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贾晓东;陆荫英;卢姗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9 | 分类号: | C12Q1/689;C12Q1/04;G01N33/569;C12R1/01;C12R1/225 |
代理公司: | 北京预立生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36 | 代理人: | 朱萍;李红伟 |
地址: | 10003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肠道 微生物 作为 胆管 细胞 诊断 标志 用途 | ||
本发明公开了粪便中的肠道细菌在胆管细胞癌的筛查、诊断或辅助诊断中的应用。本发明通过提取粪便中细菌的DNA并测序从而获得细菌种类和丰度的特征,并以细菌的丰度特征为基础进行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与目前已用于临床或申请专利的筛选胆管细胞癌的方法相比,本发明完全无创,而且能更准确的预测诊断胆管细胞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疾病诊断和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胆管细胞癌的微生物标志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肝脏占位性病变可以是良性或恶性的肿瘤,恶性肿瘤可以是转移的或原发的。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原发性肝癌主要类型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er carcinoma,HCC)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ICC)。目前对于原发性肝癌手术后患者进行病理学诊断的原则主要根据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的组织学检查和患者临床检查等做出。由于肝细胞肝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形态相近、免疫表型交叉,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常常出现困难;另一方面,两者的治疗方式和预后均不同,肝内胆管细胞癌发展更快,预后更差,需要更好地区别两类肿瘤,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从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现有鉴别肝细胞肝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标记物有AFP/CA199/Hep Par1/CK19等,但是由于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目前在临床诊疗中应用价值有限,往往难以解决病理诊断问题。
肠道微生物是存在于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是人体的“第二基因组”。人肠道菌群和宿主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形成微生物屏障防止病原菌定植、执行免疫调节及代谢功能。肠道微生物数量、结构及稳定性的改变,尤其是菌群的失衡会改变机体的免疫状态。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包括糖尿病、帕金森症等,然而有时肠道菌群失衡并不直接导致疾病的表达,而作为疾病标记。随着人体基因组测序完成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高速发展,基因筛查成为诊断的方向。因此通过对肠道菌群的研究筛选出与胆管细胞癌相关性高的生物标志物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利用胆管细胞癌有关的生物标记物可以提供诊断胆管细胞癌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将获得的生物标志物中的某些保护性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和加上制成益生菌,可以用于改善并恢复肠道微生物平衡,对于胆管细胞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尚无研究阐述胆管细胞癌相关的肠道菌群生物标志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特异性的针对胆管细胞癌的肠道微生物标志物,为早期胆管细胞癌的检测和评估提供一种非侵入式的,无创的方法。另外,通过将获得的肠道微生物标志物中的某些保护性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和加工制成益生菌,可以用于改善并恢复肠道微生物平衡,对于降低有害微生物,减少毒性物质的产生,减轻胆管细胞癌的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胆管细胞癌标志物,所述标志物是Lactobacillus属肠道微生物和/或Alloscardovia属肠道微生物。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前面所述的标志物在制备诊断胆管细胞癌的产品中的应用。
进一步,所述产品包括能检测出前面所述的标志物的试剂,包含所述试剂的试剂盒、芯片或高通量测序平台。
更进一步,所述试剂包括引物、探针、反义寡核苷酸、适配体或抗体。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诊断胆管细胞癌的产品,所述产品能够检测Lactobacillus属肠道微生物和/或Alloscardovia属肠道微生物。
优选地,所述产品能够检测Lactobacillus属肠道微生物和/或Alloscardovia属肠道微生物的丰度。
进一步,所述产品包括能检测出前面所述的标志物的试剂,包含所述试剂的试剂盒、芯片或高通量测序平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759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