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E-Mirror(第三代内后视镜)中根据环境光自动调节液晶屏背光亮度的控制机制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174779.3 | 申请日: | 2018-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87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 发明(设计)人: | 刘源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麦道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9G3/34 | 分类号: | G09G3/34;G09G3/36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智胜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8 | 代理人: | 李永华;张广兴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区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mirror 第三代 后视镜 根据 环境 自动 调节 液晶屏 背光 亮度 控制 机制 | ||
本发明提出E‑Mirror(第三代内后视镜)中根据环境光自动调节液晶屏背光亮度的控制机制,通过本发明的E‑Mirror(第三代内后视镜)中根据环境光自动调节液晶屏背光亮度的控制机制,所述MCU模块根据环境光信号对所述背光驱动模块的输出功率进行PWM调光控制使得所述液晶屏保持当下环境光的最适合人眼观看所述液晶屏的亮度;给予用户的眼睛在行车时一个舒适的液晶屏亮度同时保证图像质量高,给用户良好的使用体验,同时避免液晶屏的大功率背光带来的发热问题,避免了造成能量浪费且使得液晶屏的寿命降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内后视镜控制领域,尤其是E-Mirror(第三代内后视镜) 中根据环境光自动调节液晶屏背光亮度的控制机制。
背景技术
汽车第三代内后视镜,业界俗称E-Mirror,或者流媒体后视镜,或者电子式全液晶内后视镜。其使用一块8寸-10寸范围的4:1左右比例的液晶屏,在汽车行车环境当中,总有碰到环境光线很强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液晶屏的亮度和对比度比较高才可以看得清楚,由于现有的汽车内后视镜不能跟随环境光自动调节亮度,这需要液晶屏时刻保持大功率背光。
然而液晶屏的大功率背光会带来的以下问题:
1、液晶屏较高的亮度,需要较大功率的LED背光系统,也需要较大的背光驱动功率;这就带来较大的发热量,主要的热源是LED背光系统,毕竟电到光的转换不是100%的效率。另外一个热源的LED驱动,从输入的电压源转换成LED 驱动的恒流源,效率也不是100%。如果这些热不能被正确地处理,那么整个系统的元件都工作在一个高热的环境下,从而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
2、液晶屏本身的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黑的地方不够黑,因此在提高背光亮度的同时,图像的对比度是下降的。汽车用户能否看清楚液晶屏的内容要结合亮度和对比度综合考虑;所以,背光的亮度在保证显示质量的条件下,并不是可以无限度的提供的;随着背光亮度的进一步升高,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图像对比度下降,图像灰蒙蒙的;彩色的对比度也下降,表现为颜色淡了。
3.车用的环境下,并不是每时每刻环境的亮度都很高;如果在较暗的环境下,开启最大的背光,不仅用户的眼睛会承受很大的压力,连图像的对比度和颜色表现都下降,给用户不良好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E-Mirror(第三代内后视镜)中根据环境光自动调节液晶屏背光亮度的控制机制,可以根据环境光信号进行PWM调光控制使得所述液晶屏保持当下环境光的最适合人眼观看所述液晶屏的亮度。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出一种E-Mirror(第三代内后视镜)中根据环境光自动调节液晶屏背光亮度的控制机制,包括电源输入端ACC、背光驱动模块、液晶屏、MCU模块及光传感器;所述背光驱动模块连接于所述电源输入端ACC和所述液晶屏之间,所述MCU模块连接于所述光传感器和所述背光驱动模块之间;所述光传感器监测实时的环境光并生成环境光信号传输至所述MCU模块,所述MCU模块根据环境光信号对所述背光驱动模块的输出功率进行PWM调光控制使得所述液晶屏保持当下环境光的最适合人眼观看所述液晶屏的亮度。
进一步的,所述光传感器对环境光的监测范围为0Lux~4000Lux。
进一步的,当环境光小于100Lux时,液晶屏的亮度不再调低,所述液晶屏的亮度保持在100nit。
进一步的,当环境光大于所述液晶屏的最大亮度时,所述背光驱动模块保持最大的输出功率,此时PWM为100%。
进一步的,所述背光驱动模块的型号为RT8532GQW。
进一步的,所述光传感器的型号为ISL29035。
进一步的,所述MCU模块的型号为STM32F10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麦道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麦道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747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