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多胞结构的汽车溃缩式吸能转向柱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170995.0 | 申请日: | 2018-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637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白晓煜;孙皓;侯博文;孙亚东;马跃;孙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 |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李晓亮;潘迅 |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柱管 吸能装置 泊松比 溃缩 吸能 上转向轴 转向轴 转向柱 收缩 底板 汽车转向柱 传递扭矩 过程结构 机械设计 结构刚度 生存空间 圆盘状 受压 轴向 汽车 三维 吸收 | ||
一种新型多胞结构的汽车溃缩式吸能转向柱,属于机械设计领域,包括下转向轴、下转向柱管、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吸能装置、上转向柱管、上转向轴,吸能装置设于上转向柱管和下转向柱管之间,上转向柱管和下转向柱管上分别安装上转向轴、下转向轴。吸能装置包括圆盘状的顶板和底板,二者之间设有圆筒,圆筒上设有三维负泊松比多胞结构。本发明,由于负泊松比结构具有轴向受压‑收缩的特性,在发生碰撞时,汽车转向柱能够吸收更多的能量;并且该结构从开始溃缩到最后吸能的停止,整个过程结构收缩的位移很大,可以给驾驶员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另外,此多胞结构刚度较大,能够更高效地传递扭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设计领域,涉及一种转向柱,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多胞结构的汽车溃缩式吸能转向柱。
背景技术
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由于惯性,驾驶员有向前倾的趋势,因为这个趋势,人体的头部和胸部可能会和转向柱方向盘部分碰撞,造成驾驶员的损伤。所以提高转向管柱的吸能能力和抵抗位移能力是提高驾驶人员安全性的关键。
转向柱是转向系统连接方向盘和转向器的元件。通过转向柱,驾驶员可以把扭矩传递给转向器,带动转向器实现转向。转向柱大体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上轴总成、转向支架、下轴总成这三大部件。目前转向柱可以分为两类:溃缩式转向柱和波纹管式转向柱。溃缩式转向柱是在两个部件之间设计一个转向节之类的东西,溃缩式转向柱包括两种:可溃缩式和可伸缩式。当汽车发生正面撞击时,溃缩式的转向柱可以自动收缩进去,或者瞬间“折断”,而可伸缩式转向柱会自动断开或脱开,以上两种溃缩式转向柱都可以在汽车发生碰撞时,拉开转向柱与驾驶员的距离,增加生存空间。波纹管式转向柱,则需要在各个主部件之间设计一个波纹管结构,这种转向柱主要靠波纹管被压缩而吸收碰撞带来的能量,同时可以减少一定转向柱的移动量。这两种形式的转向柱能一定程度减少驾驶员的损伤,但受结构空间的限制,这两种结构吸收的能量和抵抗的位移都是十分有限。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当汽车发生碰撞时,汽车转向柱吸收能量不足和抵挡的位移有限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多胞结构的汽车溃缩式吸能转向柱。此新型转向柱需要在上转向管和下转向管之间加一个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吸能装置。此转向柱的新型三维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泊松比小于0,能够产生受压-收缩的现象,可以使转向柱在发生碰撞时刚度提高,吸收更多的能量和抵抗更多的位移。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多胞结构的汽车溃缩式吸能转向柱,包括下转向轴1、下转向柱管2、负泊松比多胞结构的吸能装置3、上转向柱管4、上转向轴5,吸能装置3设于上转向柱管4和下转向柱管2之间,上转向柱管4和下转向柱管2上分别安装上转向轴5、下转向轴1。
所述的吸能装置3包括圆盘状的顶板31和底板32,在顶板31和底板32之间设有薄壁圆筒33,即薄壁圆筒33的一端与顶板31固连,另一端与底板32固连。所述的薄壁圆筒33上设有三维负泊松比多胞结构34。所述的三维负泊松比多胞结构34是由若干层多胞结构叠加而成,一层多胞结构为圆环形,由三维负泊松比元胞341紧密拼接而成。
所述的三维负泊松比多胞结构34过盈装配于薄壁圆筒33内侧。
所述的顶板31和底板32上设有均匀分布的螺栓孔,分别通过螺栓与上转向柱管4和下转向柱管2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包括:
将新型三维负泊松比多胞结构应用于汽车转向柱,由于负泊松比结构轴向受压-收缩的特性,当此结构受到轴向压缩时,材料的刚度会得到提高,在发生碰撞时,汽车转向柱将能够吸收更多的能量;并且转向柱会发生溃缩,抵抗位移能力明显增高,所以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另外,转向柱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传递扭矩,而此多胞结构,刚度较大,因此能够更高效地传递扭矩。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709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保护装置的汽车方向盘
- 下一篇:一种飞行汽车转向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