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治小绿叶蝉的福建白茶生态观光茶园及其种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65716.1 | 申请日: | 2018-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689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慧玲;郑国华;吴光远;刘丰静;曾明森;王庆森;张辉;王定锋;李良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13/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博深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峥 |
地址: | 35501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茶园 白茶 吸虫 小绿叶蝉 种植 观光 生态 防治 乌龙茶 茶叶食品 基础保障 升级改造 叶色深绿 有机茶园 园林种植 黄色系 交替的 景观树 水仙茶 种植区 郁金香 大白 低碳 复色 行区 芽叶 美观 环保 安全 建设 | ||
本发明涉及园林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小绿叶蝉的闽南乌龙茶生态观光茶园及其种植方法。一种防治小绿叶蝉的福建白茶生态观光茶园,包括主体茶园和吸虫性茶园,所述主体茶园种植有叶色深绿的晚生种福建白茶,所述福建白茶为政和大白茶或水仙茶;所述吸虫性茶园种植有芽叶色泽黄色系或复色系的早生品种黄金芽或郁金香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吸虫性茶园的种植区包括:与主体茶园互相交替的间种区,围绕主体茶园的景观树区和保护行区,所述主体茶园和吸虫性茶园的种植面积比例为1:0.1。茶园不仅美观又环保、低碳。及其适合生态观光、有机茶园的建设和旧茶园的升级改造。对茶叶食品安全原材料提供基础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园林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小绿叶蝉的福建白茶生态观光茶园及其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福建白茶,如政和大白茶生态茶园的小绿叶蝉主要是以药剂防治为主,使用后对小绿叶蝉防治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农药,不仅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还会大量杀伤天敌,同时造成农残超标及环境污染,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极其严重。物理防治主要有黄板诱杀和诱虫灯等,例如,公开号为CN107821051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生境防控方法,包括假眼小绿叶蝉“志愿者树屋”构建、趋避墙的构建、“生物导弹”控制墙的构建。通过在茶园四周种植野黄桂构建诱集假眼小绿叶蝉“志愿者树屋”,并常年在桂树上及周边茶树上悬挂黄板。黄色诱虫板诱杀部分小绿叶蝉成虫,同时诱杀大量的天敌寄生蜂等。同时,大量的悬挂黄板,生态美观性大打折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白茶生态茶园,在害虫防治方面,防治效能低、持效性短、成本高,未见兼生态性、经济性和美观性一体的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防治小绿叶蝉的福建白茶生态观光茶园,包括主体茶园和吸虫性茶园,所述主体茶园种植有叶色深绿的晚生种福建白茶,所述福建白茶为政和大白茶或水仙茶;所述吸虫性茶园种植有芽叶色泽黄色系或复色系的早生品种黄金芽或郁金香中的一种或两种;
所述吸虫性茶园的种植区包括:与主体茶园互相交替的间种区,围绕主体茶园的景观树区和保护行区,所述主体茶园和吸虫性茶园的种植面积比例为1:0.1。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防治小绿叶蝉的福建白茶生态观光茶园的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进行主体茶园和吸虫性茶园种植,所述主体茶园选择叶色深绿的晚生种福建白茶进行种植,所述福建白茶为政和大白茶或水仙茶;所述吸虫性茶园选择芽叶色泽黄色系或复色系的早生品种黄金芽或郁金香中的一种或两种进行种植;所述吸虫性茶园种植在与主体茶园互相交替的间种区和围绕主体茶园的景观树区和保护行区,所述主体茶园和吸虫性茶园的种植面积比例为1:0.1;
(2)所述主体茶园以常规肥培管理,不进行化学或物理方法防治虫害;所述吸虫性茶园进行景观树区、保护行区或间种区的种植后,不修剪以自然丛状管理方法管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得的防治小绿叶蝉的福建白茶生态观光茶园,黄、紫绿相间,自然成景。利用黄叶种(黄金芽或郁金香),金黄、黄白、黄色的芽叶特点与小绿叶蝉等虫害对黄色的偏嗜性,吸引小绿叶蝉等虫害,吸虫率达75-90%。达到主体生产茶园基本无小绿叶蝉等虫害的效果,主体生产茶园无需化学、物理防治虫害,无农药重金属残留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茶叶质量安全得到保证。此法操作简单易于管理,减少劳动力降低成本,一经种植数十年收益。茶园不仅美观又环保、低碳。及其适合生态观光、有机茶园的建设和旧茶园的升级改造。对茶叶食品安全原材料提供基础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防治小绿叶蝉的福建白茶生态观光茶园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主体茶园;2、吸虫性茶园;21、间种区;22、景观树区;23、保护行区;3、生态保护林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657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