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韧尼龙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57905.4 | 申请日: | 2018-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1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彦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彦彦 |
主分类号: | C08L77/02 | 分类号: | C08L77/02;C08L97/02;C08K5/1515;C08K5/17;C08G69/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233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韧尼龙材料 己内酰胺 木质纤维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过氧化二异丙苯 甲基丙烯酸甲酯 辛基异噻唑啉酮 二乙烯三胺 木质素改性 成品材料 环氧丙醇 尼龙材料 原料组成 碳酸钠 引发剂 重量份 制备 催化剂 聚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韧尼龙材料,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的:木质纤维24‑30、甲基丙烯酸甲酯35‑40、环氧丙醇3‑5、催化剂0.1‑0.13、己内酰胺180‑200、碳酸钠1‑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2、辛基异噻唑啉酮0.8‑1、二乙烯三胺2‑4、过氧化二异丙苯5‑7。本发明提高了木质纤维与己内酰胺的结合强度,最后再在引发剂作用下聚合,从而得到木质素改性的尼龙材料,从而提高了成品材料的韧性和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韧尼龙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尼龙作为工程塑料中最大最重要的品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它改性后实现高性能化,其次是汽车、电器、通讯、电子、机械等产业自身对产品高性能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工程塑料高性能化的进程,改性尼龙未来发展趋势如下:①高强度高刚性尼龙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新的增强材料如无机晶须增强、碳纤维增强PA将成为重要的品种,主要是用于汽车发动机部件,机械部件以及航空设备部件。②尼龙合金化将成为改性工程塑料发展的主流。尼龙合金化是实现尼龙高性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制造尼龙、尼龙专用料、提高尼龙性能的主要手段。通过掺混其他高聚物,来改善尼龙的吸水性,提高制品的尺寸稳定性,以及低温脆性、耐热性和耐磨性。从而,适用车种不同要求的用途。③纳米尼龙的制造技术与应用将得到迅速发展。纳米尼龙的优点在于其热性能、力学性能、阻燃性、阻隔性比纯尼龙高,而制造成本与普通尼龙相当。因而,具有很大的竞争力。④用于电子、电气、电器的阻燃尼龙与日俱增,绿色化阻燃尼龙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⑤抗静电、导电尼龙以及磁性尼龙将成为电子设备、矿山机械、纺织机械的首选材料。⑥加工助剂的研究与应用,将推动改性尼龙的功能化、高性能化的进程。⑦综合技术的应用,产品的精细化是推动其产业发展的动力;
近几年,随着国现阶段制造业高速发展,各行各业产品升级速度愈加频繁,对制品材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一步提升尼龙的性能以及拓展其使用范围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增韧尼龙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增韧尼龙材料,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的:
木质纤维24-30、甲基丙烯酸甲酯35-40、环氧丙醇3-5、催化剂0.1-0.13、己内酰胺180-200、碳酸钠1-2、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2、辛基异噻唑啉酮0.8-1、二乙烯三胺2-4、过氧化二异丙苯5-7。
所述的催化剂为甲醇锂。
一种增韧尼龙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木质纤维,加入到其重量5-10倍的、浓度为3-5%的亚硫酸铵水溶液中,浸泡1-2小时,抽滤,将滤饼水洗,送入到烘箱中,60-65℃下干燥30-40分钟,出料冷却,与辛基异噻唑啉酮、二乙烯三胺混合,加入到混合料重量3-5倍的无水乙醇中,超声1-2小时,得纤维分散液;
(2)取乙酰丙酮锌、己内酰胺混合,加入到混合料重量4-7倍的异丙醇中,搅拌均匀,加入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超声3-5分钟,得单体分散液;
(3)取甲基丙烯酸甲酯、环氧丙醇混合,送入到不锈钢反应釜中,通入氮气,调节反应釜温度为90-105℃,搅拌反应1-2小时,加入催化剂、单体分散液,调节反应釜温度为150-160℃,保温搅拌3-4小时,出料冷却,得环氧化单体溶液;
(4)取上述纤维分散液、环氧化单体溶液混合,搅拌均匀,加入碳酸钠,升高温度为150-160℃,保温搅拌2-3小时,得改性单体分散液;
(5)取过氧化二异丙苯,加入到其重量10-13倍的异丙醇中,搅拌均匀,得引发剂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彦彦,未经刘彦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579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