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合物驱后油藏原位激活微生物改质驱油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52132.0 | 申请日: | 2018-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65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乐建君;罗庆;王颖;陈星宏;张继元;柏璐璐;李蔚;郭盟华;王艳玲;王浩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C09K8/58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董亚军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合物 油藏 原位 激活 微生物 改质驱油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合物驱后油藏原位激活微生物改质驱油的方法,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在经聚合物驱后的目标油藏中注入用于原位激活微生物的复合段塞溶液,复合段塞溶液包括:交替注入的激活段塞溶液和保护段塞溶液,激活段塞溶液的注入体积与保护段塞溶液的注入体积之比为9~11:3.2~3.5;激活段塞溶液包括:玉米浆干粉、无机氮源和磷源、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水,玉米浆干粉的质量百分比为1.3%~2.1%,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的总质量占激活段塞溶液的质量百分比为1%~5%;无机氮源和磷源的总质量百分比为0.01%~0.3%。通过该方法可以使油藏中能够作用于原油的微生物增加3~4个数量级,使原油中ΣnC21‑/ΣnC22+的比值增大,降低原油的黏度,改善其流动性,提高采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聚合物驱后油藏原位激活微生物改质驱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油田开采技术的发展,利用微生物改质原油物性的报道越来越多。微生物可以降低原油的粘度,提高原油的流动性,进而利于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油藏中的微生物包括:解烃菌、腐生菌、厌氧发酵菌、硝酸盐还原菌、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等,这些菌群构成的食物链能够适应油藏的特殊环境。而这些菌群位于油藏深部,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物才可激活。通过向油藏中注入适当的激活剂,选择性地激活油藏中已具备驱油功能的微生物菌群及其代谢产生的对提高原油采收率有用的代谢产物,能够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关技术中,通过注水法向油井中注入激活剂(葡萄糖、糖蜜、淀粉等有机碳源或微生物菌种),以为油藏中的微生物提供营养或菌种,使油藏中具备驱油功能的微生物菌群繁殖、代谢,并产生对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代谢产物,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注入油井中的激活剂不易达到油藏深部,只能作用于近井地带的好氧微生物,激活效果差,致使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效果不高。如果注入大量的激活剂,则增加成本,影响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聚合物驱后油藏原位激活微生物改质驱油的方法,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聚合物驱后油藏原位激活微生物改质驱油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经聚合物驱后的目标油藏中注入用于原位激活微生物的复合段塞溶液,所述复合段塞溶液包括:交替注入的激活段塞溶液和保护段塞溶液,所述激活段塞溶液的注入体积与所述保护段塞溶液的注入体积之比为9~11:3.2~3.5;
所述激活段塞溶液包括:玉米浆干粉、无机氮源和磷源、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水,所述玉米浆干粉的质量百分比为1.3%~2.1%,所述枯草芽孢杆菌和所述地衣芽孢杆菌的总质量占所述激活段塞溶液的质量百分比为1%~5%;所述无机氮源和所述磷源的总质量占所述激活段塞溶液的质量百分比为0.01%~0.3%。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激活段塞溶液包括:玉米浆干粉、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水,所述玉米浆干粉的质量百分比为1.7%~2.1%,所述枯草芽孢杆菌和所述地衣芽孢杆菌的总质量占所述激活段塞溶液的质量百分比为1%~5%。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枯草芽孢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L-510CGMCCNo.1563;
所述地衣芽孢杆菌为地衣芽孢杆菌U1-3CGMCC No.2437。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保护段塞溶液包括: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和水;
所述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质量浓度为1900~2100mg/L。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复合段塞溶液注入所述目标油藏后,保留时间为60天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521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