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微震地区的抗震挡土墙及其构建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151089.6 | 申请日: | 2018-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831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 发明(设计)人: | 吴帆;张连卫;谭焮月;唐伟程;曾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帆 |
| 主分类号: | E02D29/02 | 分类号: | E02D29/02;E02D31/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04600 重庆市奉***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墙体 抗震缓冲 减震装置 下部结构 微震 挡土墙 上部结构 排水孔 构建 凸起 抗震 固定板连接 透水土工布 挡土结构 地震能力 顶部设置 回填土层 减震作用 内部设置 上下表面 碎石垫层 固定板 集水槽 钢丝 钢板 地震 吸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微震地区的抗震挡土墙及其构建方法,包括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抗震缓冲层,上部结构设置于下部结构的上面,底部设置有若干凸起,墙体内部设置有若干排水孔和固定板,墙体后侧的排水孔处设置有集水槽;下部结构设置于碎石垫层上,顶部设置有若干凹槽;凸起与凹槽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减震装置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钢板;抗震缓冲层设置在墙后回填土层内,靠近墙体一端通过钢丝与所述固定板连接在一起,抗震缓冲层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透水土工布。本发明在微震达到墙体后,通过墙体下部的减震装置和墙后的抗震缓冲层能够吸收地震能力,起到减震作用,降低地震对挡土结构的危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挡土墙工程建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微震地区的抗震挡土墙,还涉及其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
地震会引起地面、山体、建筑物等直接破坏,此外还会引起水灾、海啸、瘟疫等次生灾害。滑坡和崩塌是主要发生在山区的地震破坏现象。它是由于地震的强烈振动,使得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山崖发生崩塌或滑坡。这类次生灾害虽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毁灭性的,威胁着整村整户的居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挡土墙是指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防止填土或土体变形失稳的构造物。根据其刚度及位移方式不同,可分为刚性挡土墙、柔性挡土墙和临时支撑三类。由于地震波的破坏作用,一些位于地震区的挡土墙就必须满足抗震性能的要求。
目前的挡土墙主要依靠自身的结构特性抵抗全部地震力,缺乏针对地震区域的专有挡土墙设计,在设计时没有考虑消能减震。因此,为了增加地震区挡土墙的稳定性,急需设计一种可以降低地震力的破坏影响,施工方便,并能够增加挡土墙稳定性和消能减震的挡土墙。
地震会引起地面、山体、建筑物等直接破坏,此外还会引起水灾、海啸、瘟疫等次生灾害。滑坡和崩塌是主要发生在山区的地震破坏现象。它是由于地震的强烈振动,使得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山崖发生崩塌或滑坡。这类次生灾害虽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毁灭性的,威胁着整村整户的居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挡土墙是指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防止填土或土体变形失稳的构造物。根据其刚度及位移方式不同,可分为刚性挡土墙、柔性挡土墙和临时支撑三类。由于地震波的破坏作用,一些位于地震区的挡土墙就必须满足抗震性能的要求。
目前的挡土墙主要依靠自身的结构特性抵抗全部地震力,缺乏针对地震区域的专有挡土墙设计,在设计时没有考虑消能减震。因此,为了增加地震区挡土墙的稳定性,急需设计一种可以降低地震力的破坏影响,施工方便,并能够增加挡土墙稳定性和消能减震的挡土墙。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微震地区的抗震挡土墙及其构建方法,它不仅可以降低地震对挡土墙的影响,而且施工方便,对提高地震区挡土墙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适用于微震地区的抗震挡土墙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抗震缓冲层,所述上部结构设置于下部结构的上面,底部设置有若干凸起,墙体内部设置有若干排水孔和固定板,墙体后侧的排水孔处设置有集水槽;所述下部结构设置于碎石垫层上,顶部设置有若干凹槽;所述凸起与凹槽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钢板;所述抗震缓冲层设置在墙后的回填土层内,靠近墙体一端通过钢丝与所述固定板连接在一起,所述抗震缓冲层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透水土工布。
优选地,所述抗震缓冲层由废弃轮胎组成,所述废弃轮胎由螺栓固定在一起,所述废弃轮胎内部填充有碎石。
优选地,所述集水槽内设置有反滤袋,所述反滤袋是由透水土工布制成袋子,里面填充有碎石。
优选地,所述上部结构的凸起与下部结构的凹槽的尺寸和形状相匹配,相互嵌锁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帆,未经吴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510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