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强震区泥石流的早期识别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49409.4 | 申请日: | 2018-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662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余斌;杨凌崴;胡潇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B21/10 | 分类号: | G08B21/10;G08B3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赵凯 |
地址: | 610059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震区 泥石流 早期 识别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震区泥石流的早期识别方法,属于泥石流防治工程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确定潜在泥石流流域的基本参数:泥石流全流域面积A0、泥石流流域形成区面积A、泥石流流域形成区形状系数F、泥石流流域形成区沟长L和泥石流流域形成区沟床纵比降J;b、确定泥石流流域形成区沟道平均宽度W、泥石流流域形成区颗粒粒径D和泥石流流域松散固体物源量V0;c、计算泥石流流域物源系数V;d、计算泥石流流域识别指数S;e、判断是否为泥石流流域。本发明通过研究泥石流的松散固体物源量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提出了定量的泥石流流域物源量判断指标,极大的提高了泥石流的早期识别准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泥石流防治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强震区泥石流的早期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泥石流是一种发生在山区的自然灾害。泥石流发生后,泥石流携带大量泥沙,冲毁城镇、破坏农田和森林、冲毁桥梁道路、阻断交通。强烈地震后在地震的强烈影响区内诱发了大量的滑坡与崩塌,为后期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固体物源。国内外研究表明,强烈地震影响区域在地震后的降雨过程中往往发生多处泥石流,有时还是群发性的泥石流;原来不是泥石流沟的流域,有可能在强烈地震的影响下演变为泥石流流域;原来是泥石流沟的流域,有可能在强烈地震的影响下演变为高频率泥石流流域,同时泥石流发生的规模会更大。因为强烈地震前有的流域还不是泥石流沟,没有泥石流的早期发生迹象,流域内的松散固体物源很少,因此被定义为洪水流域。但强烈地震后,该流域可能有滑坡和崩塌发生,以及潜在的滑坡和崩塌发生,使原来仅可能发生洪水的流域具备了发生泥石流的物源条件。但是否演变为泥石流流域,还需要确切地方法判断是否为泥石流沟。只有确切地判断是否为泥石流流域,即早期识别泥石流流域,才能判断其危险性,并做出相应的评估、预警和治理。目前的科学研究还没有确切的定量化方法确定泥石流的早期识别方法,特别是无前期泥石流发生迹象等情况下的强震区泥石流的早期识别方法。一般的泥石流早期识别往往通过现场调查,确定早期是否发生过泥石流,根据堆积扇上沉积物判断是否有泥石流发生,访问调查是否近期发生过泥石流,以及调查是否在泥石流形成区有较多的松散固体物源。这些泥石流调查往往是以定性调查为主,具备上述条件即为泥石流流域,即在较大降雨条件下可能发生泥石流。
对于没有早期泥石流发生的流域,松散固体物源也非常少,被确定为洪水沟的流域,在强烈地震影响下,流域的固体物源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用原来的定性方法确定是否为泥石流流域。
公开号为CN 104318058A,公开日为2015年01月28日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基于雨量监测的泥石流预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历史降雨量数据建立的泥石流事件特征雨量模型、地表径流事件特征雨量模型、以及正常降雨事件特征雨量模型,并确定区分度函数;根据所述区分度函数确定衰减系数、权重系数以及临界阈值;采集前n日降雨量数据,引入衰减系数计算前n日有效雨量;引入权重系数和当日降雨量数据,并根据所述权重系数、当日降雨量数据和所述前n日有效雨量计算特征雨量;将所述特征雨量与所述临界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当日降雨量是否能够引起泥石流事件。该专利文献公开的基于雨量监测的泥石流预警方法,通过历史降雨量数据建立相应的模型,计算相应的临界阈值,其仅仅是通过单一的降雨特征来判断是否能够引起泥石流事件,泥石流早期识别准确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强震区泥石流的早期识别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通过研究泥石流的松散固体物源量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提出了定量的泥石流流域物源量判断指标,极大的提高了泥石流的早期识别准确度。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强震区泥石流的早期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通过谷歌地球或地形图确定潜在泥石流流域的基本参数:泥石流全流域面积A0、泥石流流域形成区面积A、泥石流流域形成区形状系数F、泥石流流域形成区沟长L和泥石流流域形成区沟床纵比降J;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494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