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填埋物气体回收利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49172.X | 申请日: | 2018-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01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李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迪 |
主分类号: | B09B1/00 | 分类号: | B09B1/00;B08B15/00;B01D53/02;B01D5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9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填埋物 震动板 上端 储气罐 硫化氢 气体分离系统 气体收集系统 氨气 气体分离 气体回收 竖直导管 水平导管 空压机 连通 混合储气罐 甲烷储气罐 甲烷气体 气体收集 收集效率 导气槽 导气孔 集气孔 间隔腔 联动 填埋 外圆 震动 回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填埋物气体回收利用系统,包括气体收集系统与气体分离系统,所述气体收集系统的主体由管道网、管道网上端所设的震动板、震动板上端所连通的空压机与空压机所连通的混合储气罐构成;由水平导管与竖直导管构成的管道网的上端设有震动板,通过震动板联动的震动作用,使得间隔腔内的气体顺着水平导管与竖直导管外圆上的导气槽通过导气孔导入到集气孔内,这种结构形式的收集效率高,对填埋区内的气体收集的较为彻底;通过气体分离系统使混合的填埋物气体分离到氨气储气罐、硫化氢储气罐、甲烷储气罐内,进而使填埋物的气体分离的精度较高,回收得到较纯的氨气、硫化氢与甲烷气体原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填埋物气体回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填埋物气体是生活垃圾填埋后,在填埋场内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以甲烷和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混合气体,因此填埋物气体具有易燃易爆性,并且还带有有毒有恶臭气味,当气体浓度达到一定量时会使人窒息,因此对填埋物气体的处理就变得非常必要,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通过对填埋物气体进行加工处理后,当做各种燃料使用,但它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1.填埋物气体的收集处理系统较为复杂,气体的收集过程紧采用单一的抽气手段进行收集,而填埋压实后气体会被隔离开来,造成若干个间隔腔体,这种收集效率较低,收集的不彻底;
2.气体分离程度较低,最终得到的气体为混合燃料气,因此处理的不够彻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填埋物气体回收利用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填埋物气体回收利用系统,包括气体收集系统与气体分离系统,所述气体收集系统的主体由管道网、管道网上端所设的震动板、震动板上端所连通的空压机与空压机所连通的混合储气罐构成;
所述管道网由水平设置的纵横相连的水平导管与竖直排列的竖直导管相连通而构成,所述竖直导管的上端与震动板相插配,所述震动板的主体为方形板状结构,且在震动板的上端设有腔体结构的集气腔,所述集气腔的下端面上嵌配有均布排列的超声波换能器,所述集气腔的内腔向震动板的上端面引有管状结构的集气管,所述集气管的另一端与空压机匹配相连,所述水平导管与竖直导管的中间设有圆柱形结构的集气孔,且在水平导管与竖直导管的外圆面上设有半圆形槽体结构的导气槽,所述导气槽与集气孔之间通过圆柱形孔状结构的导气孔相连通;
所述气体分离系统的主体由空压机、分子筛塔I、分子筛塔II、分子筛塔III、氨气储气罐、硫化氢储气罐、甲烷储气罐构成,所述混合储气罐与分子筛塔I通过气管相连,且混合储气罐与分子筛塔I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空压机,所述分子筛塔I与分子筛塔II通过气管相连,所述分子筛塔II与分子筛塔III通过气管相连,所述分子筛塔I与甲烷储气罐通过气管相连,所述分子筛塔II与硫化氢储气罐通过气管相连,所述分子筛塔III与氨气储气罐通过气管相连。
优选的,所述气体收集系统中空压机与混合储气罐之间的管道上设有超声波杀菌器,且在超声波杀菌器与混合储气罐之间的管道上设有单向阀。
优选的,所述气体分离系统中,分子筛塔I与分子筛塔II之间的管道上设有单向阀,分子筛塔II与分子筛塔III之间的管道上设有单向阀。
优选的,所述分子筛塔III与出气口通过气管相连,且在分子筛塔III与出气口之间的管道上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与出气口之间的管道上设有调节阀。
优选的,所述分子筛塔I与甲烷储气罐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空压机,所述甲烷储气罐与储气瓶组III通过气管相连,且在甲烷储气罐与储气瓶组III之间的管道上设有单向阀。
优选的,所述分子筛塔II与硫化氢储气罐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空压机,所述硫化氢储气罐与储气瓶组II通过气管相连,且在硫化氢储气罐与储气瓶组II之间的管道上设有单向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迪,未经李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491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废弃原油管线的封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