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安全晶间腐蚀试验投放试样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148717.5 | 申请日: | 2018-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74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秀;陈林恒;范益;郦锁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17/00 | 分类号: | G01N17/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任立 |
| 地址: | 210035***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 晶间腐蚀 试验 投放 试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全晶间腐蚀试验投放试样方法,涉及晶间腐蚀试验技术领域,本发明在放置试样时,先将其放置在辅助支架内,试验人员拿着支架一起放入玻璃容器内,然后将试样缓缓放入容器内,最后将辅助支架取出即可,该方法简洁有效,大大提高了试验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晶间腐蚀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一种安全晶间腐蚀试验投放试样方法。
背景技术
GB/T 4334是检测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的标准,GB/T15260是检测镍基合金晶间腐蚀试验方法的标准。在这两个标准中,硫酸-硫酸铜试验方法是比较常用的试验方法,这两种试验方法试样尺寸较大,均在在(80-100)mm×20mm左右,在试验时均是将试样放置煮沸的试验溶液中,试验溶液均是腐蚀性溶液,在放置试样的过程中,就存在着潜在的危险。
目前,放置试样最常使用的工具是镊子,用镊子夹住试样一端,轻轻的放置于玻璃容器中,此过程存在两个弊端:一是磨制好的试样会被镊子的尖端划伤,影响试验后的观察;二是,在使用镊子的过程中,全靠试验人员的手使力,试样较大,手稍微松懈,或者镊子尖端较滑,都会使试样掉落,可能会将溶液溅起水花,腐蚀溶液崩出,溅到试验人员身上,造成伤害;也可能试样的某个角直接砸到玻璃容器上,会将器皿砸破,造成腐蚀溶液留出,侵蚀设备和试验台,试验人员收拾时,也存在着危险。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晶间腐蚀试验投放试样方法,放置试样时,先取滑行通道、托板,滑行通道与托板的材质与试验溶液成惰性,通过固定件将滑行通道、托板固定在一起,然后将试样放置在滑行通道、托板组成的凹槽内,试验人员手持滑行通道、托板的上部分,缓缓将其送入玻璃容器底端,解开固定件,试样从底端滑出,慢慢移动滑行通道,让试样缓缓落在玻璃容器中。
技术效果:本发明设计的辅助支架在放置试样时,先将其放置在辅助支架内,试验人员拿着支架一起放入玻璃容器内,然后将试样缓缓放入容器内,最后将辅助支架取出即可,该方法简洁有效,大大提高了试验的安全性。
本发明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
进一步的,滑行通道包括第一手柄与滑道,滑道采用两端敞口的中空结构且固定于第一手柄的底端;托板包括第二手柄与承托板,承托板呈L型且固定于第二手柄的底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可有效提高晶间腐蚀的安全性,辅助支架手柄易握,好操作,有效避免了试样在放置过程中因手松,或者镊子尖部较滑造成的滑脱和掉落,避免了煮沸的腐蚀试验溶液溅出,或者玻璃容器砸破,溶液流出的危险;
(2)本发明同时可以应用在其他需要在试验溶液中放置试样的情况;
(3)本发明构造非常简单,组合拆卸容易,制作加工也不复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滑行通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托板示意图;
图3-图4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
其中:1、第一手柄;2、滑道;3、第二手柄;4、承托板;5、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安全晶间腐蚀试验投放试样方法,其中,滑行通道、托板的结构如图1-2所示。
滑行通道包括第一手柄1与滑道2,滑道2为方形或圆筒形,采用两端敞口的中空结构且固定于第一手柄1的底端。托板包括第二手柄3与承托板4,承托板4的宽度与滑道2外边缘宽度相同,呈L型且固定于第二手柄3的底端。第一手柄1与第二手柄3完全相同,形状采用细长的棒状。使用时,承托板4将滑道2的底部封堵,固定件5用于将第一手柄1与第二手柄3固定在一起;滑行通道与托板的材质与试验溶液成惰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487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盐雾腐蚀试验箱
- 下一篇:一种复合固体推进剂户外热循环效应等效评估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