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冷凝法协同脱除细颗粒物及三氧化硫酸雾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44700.2 | 申请日: | 2018-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39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朱法华;王圣;杨光俊;孙雪丽;张明;赵秀勇;李辉;胡耘;李亚春;田文鑫;姜益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50;B01D53/00;B01D47/06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张慧清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氧化硫酸雾 蜂窝状 冷气发生装置 细颗粒物 进烟通道 冷凝法 脱硫塔 脱硫液 多层 脱除 协同 环保领域 进烟管道 排放烟囱 细微颗粒 不重叠 出风口 除雾器 喷淋层 入口处 粒径 烟气 发电厂 垂直 凝结 环保 配合 | ||
本发明涉及环保领域,特别是涉及传统发电厂的环保,更为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冷凝法协同脱除细颗粒物及三氧化硫酸雾的装置,包括脱硫塔,所述脱硫塔包括进烟通道、脱硫液喷淋层、除雾器、以及排放烟囱,所述进烟通道入口处设置有冷气发生装置,所述进烟管道中设置有多层蜂窝状层板,且相邻两个蜂窝状层板不重叠,所述冷气发生装置的出风口垂直于多层蜂窝状层板。由于蜂窝状层板的结构,使得脱硫液与烟气接触更加充分,接触时间更长,配合冷气发生装置,大细颗粒物及三氧化硫酸雾粒径,提高细微颗粒及三氧化硫酸雾凝结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领域,特别是涉及传统发电厂的环保,更为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冷凝法协同脱除细颗粒物及三氧化硫酸雾的装置。
背景技术
细颗粒物及三氧化硫酸雾污染是目前我国环保领域亟待解决的重点大气问题。细颗粒物及三氧化硫酸雾是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酸雨、雾霾天气和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环境问题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大中型燃煤电站都是采用湿法脱硫工艺,由于湿法脱硫过程中存在气-液、气-液-固脱硫反应等过程,本身极易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细颗粒物,使得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对细颗粒物的脱除效率仅为10-20%,且这个效率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愈发严重。大部分三氧化硫酸雾的粒径为亚微米级,因此脱硫过程的洗涤作用对其捕集效率仅达到30-40%。
经研究发现,如果对湿法脱硫过程中的细颗粒物和三氧化硫酸雾分子进行处理,使其粒径增大,则能够增强湿法脱硫等污染物控制设施脱除细颗粒物及三氧化硫酸雾的效果。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目前现有技术中常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在湿法脱硫洗涤过程中高温烟气与低温脱硫洗涤液相互接触,使部分脱硫洗涤液汽化,烟温降低,烟气相对湿度增大,达到饱和状态,实现细颗粒物及三氧化硫酸雾凝结长大所需的过饱和水汽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冷凝法协同脱除细颗粒物及三氧化硫酸雾的装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有效的增大细颗粒物及三氧化硫酸雾粒径,提高细微颗粒及三氧化硫酸雾凝结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凝法协同脱除细颗粒物及三氧化硫酸雾的装置,包括脱硫塔,所述脱硫塔包括进烟通道、脱硫液喷淋层、除雾器、以及排放烟囱,所述进烟通道入口处设置有冷气发生装置,所述进烟管道中设置有多层蜂窝状层板,且相邻两个蜂窝状层板不重叠,所述冷气发生装置的出风口垂直于多层蜂窝状层板,所述进烟通道处还设置有喷水塔,所述排放烟囱前端还设置有冷气发生装置。
在湿法脱硫塔前端设置有喷水塔,利用该喷水塔喷入较低温度的雾化水,一方面可以降低温度同时可以增加湿度从而使部分三氧化硫气体凝结为三氧化硫雾滴或者直接依附于细颗粒物上,经过降温调湿后的烟气及三氧化硫雾滴在此过程中进一步达到饱和。同时烟气进入到湿法脱硫塔装置,在此过程中也使得三氧化硫雾滴颗粒及细颗粒物的粒径进一步增大。
脱硫塔出口通道处设置有冷气发生装置。进行冷凝使得烟气降温从而使脱水,并去除烟气中的细颗粒物及SO3。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蜂窝状层板是指由多个六边形组合而成的板状结构,每个六边形均为中空的结构,从而形成具有多个六边形孔的板层结构。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蜂窝状层板中六边形组成单元的内切圆半径为2-10m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蜂窝状层板中六边形组成单元的内切圆半径为3-5mm。
更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蜂窝状层板中六边形组成单元的内切圆半径为4mm。
优选的,所述多层蜂窝状层板中相邻两个蜂窝状层板的间距不大于10cm。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多层蜂窝状层板中相邻两个蜂窝状层板的间距不大于5cm。
作为最佳的技术方案,多层蜂窝状层板中相邻两个蜂窝状层板的间距等于3.5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未经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447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