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型煤煤箱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144553.9 | 申请日: | 2018-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187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 发明(设计)人: | 张留峰;孙占龙;郭建伟;高宏强;郭培瑞;胡亮;雷辰;唐葆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沁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D90/00 | 分类号: | B65D90/00;B65D90/02;B65G57/00;B65G57/10;C10B31/00 |
| 代理公司: | 太原申立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5 | 代理人: | 王芳 |
| 地址: | 046599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插板导槽 侧壁 煤箱 底盘 上横梁 插板 凹型结构 长度相等 垂直固定 对称设置 前后端板 煤块 侧壁沿 长边 挂轴 起吊 联结 垂直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型煤煤箱,由底盘、侧壁、上横梁、起吊挂轴、插板及插板导槽构成,所述煤箱没有前后端板,两个侧壁沿底盘长边垂直固定在底盘两侧,所述煤箱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呈凹型结构,两个所述侧壁上方由所述上横梁联结固定,所述插板导槽在所述侧壁上对称设置,插板导槽长度与侧壁长度相等,所述插板导槽内插入有插板。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如何实现型煤块自动的层与层的码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焦化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将从压机里压出的型煤进行自动码垛并送入炼焦炉的中间容器——型煤煤箱。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炼焦的焦炭质量和产量,目前有将把整块捣固煤饼装到装煤车送入卧式炼焦炉炼焦的方式,改为用密度更高的小块型煤装到装煤车送入炼焦炉炼焦的方式。但是现在是用手工将由压机每次压出的单块或数块型煤,按照焦炉炉窑的尺寸要求码垛到装煤车的托煤板上,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煤箱是将初步码垛的型煤最终送上托煤板并最终将型煤送入炼焦炉的中间容器,如何自动而且平稳地实现上下层的码垛,对型焦最终的质量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型煤需要一层一层地进行码垛,装煤箱的装箱平台需要稳定且水平地按照程序设定逐层下降。
由于型煤表面并非光滑表面,层与层之间无法通过直接的相对滑动的方式进行码垛,从而无法实现自动化码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如何实现型煤块自动的层与层的码垛,提供一种适于自动码垛的型煤煤箱。
一种型煤煤箱,由底盘(8.1)、侧壁(8.2)、上横梁(8.3)、起吊挂轴(8.4)、插板及插板导槽(8.5)构成,其中,所述煤箱(8)没有前后端板,两个所述侧壁(8.1)沿所述底盘(8.1)长边垂直固定在底盘(8.1)两侧,两个所述侧壁(8.2)上方由所述上横梁(8.3)联结固定,所述插板导槽(8.5)在所述侧壁(8.2)上对称设置,插板导槽长度与侧壁长度相等,插板导槽(8.5)内插入有插板。
更进一步地,所述煤箱(8)垂直于底盘(8.1)长度方向的截面呈凹型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插板导槽每侧5~10条。
更进一步地,所述插板导槽(8.5)之间的间距为一层型煤高度,距底盘(8.1)最近的插板导槽(8.5)与底盘(8.1)之间的距离至少大于一层型煤的高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插板的强度,避免插板长期使用发生变形,提高抗磨损性能等,所述的插板设计为五层复合结构,包括依次叠置的第一表层、第二表层、中间层、第三表层、第四表层。插板用于临时分隔上下层型煤,插板表面需要与上下层型煤以及侧壁上的插板导槽进行高频度的摩擦,因而插板本身采用特殊设计的材料制作而成,以使得插板表面光滑且具有良好的耐磨擦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层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层,所述第二表层和第三表层为不锈钢层,所述第一表层和第四表层为耐磨合金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表层、第二表层、中间层、第三表层、第四表层的厚度比例为(1-3):(2-5):(6-10):(2-5):(1-3)。
进一步地,所述耐磨合金层中耐磨合金材料的质量组成优选为5.2~8.6%Mn,3.3~6%Co,2.1~4.6%Si,1.5~4.8%C,1.2~3.5%Cr,0.8~2.6%Mo,0.7~2.2%Ni,0.2~0.8%Cu,0.1%-0.2%Ti,其余为Fe。耐磨合金层和插板均通过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
煤箱被固定在型煤装箱台上,型煤装箱台通过程序的设定,逐层(层高为型煤高度)下降,压机压出的型煤通过传送皮带在煤箱中推入一层码好的型煤后,在该层型煤上的插板导槽中插入插板,装箱台下降一层,传送带将型煤继续推入煤箱中的插板上,拔出插板后,两层型煤上下整齐码垛,型煤码垛得以自动化实现。
说明书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沁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沁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445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缓冲罐实现高压容器内液体介质排放的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矿仓降磨损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