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鲁棒控制理论的最大风能捕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40245.9 | 申请日: | 2018-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65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吴定会;郑洋;纪志成;黄旭;杨德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03D7/00 | 分类号: | F03D7/00;G06F30/2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鲁棒控制 理论 最大 风能 捕获 方法 | ||
1.基于鲁棒控制理论的最大风能捕获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首先对风力机建模,包括对风速建模、气动系统建模、传动系统建模、功率系统建模、桨距子系统建模,还包括通过在平衡点或者运行点线性化获取风力机系统的LPV模型;选取调度变量、状态变量、扰动输入、控制输入,得到系统状态方程;
步骤2、把风力机系统状态方程转换为具有多胞形结构的线性变参数模型,并通过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得到具有多胞形结构的LPV控制器矩阵,使用该控制器来调节风力机的转速,以实现最大风能捕获;
其中,步骤1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首先对风速进行建模
其中vw(t)为有效风速,是有效风速的低频部分,vws(t)是有效风速的风切变部分,vts和vtu分别为有效风速的塔影效应和湍流效应部分;
步骤1.2、气动系统建模
ρ为空气密度,vw为风速,R为叶轮半径,Cp(λ,β)为功率系数,Cq(λ,β)为转矩系数,其中λ为叶尖速比,β为桨距角,Pwt为风力机输出的捕获功率;且λ=ωrR/vw,ωr为风轮转子转速,风能转换为机械能的效率由Cp(λ,β)决定;
步骤1.3、传动系统建模
Ng为齿轮箱传动比,Jr、Jg分别为低速轴和高速轴的转动惯量,Br、Bg分别为低速轴和高速轴的粘性摩擦系数,ηdt为传动效率,Bdt为传动机构扭转阻尼系数,Kdt为刚度系数,θΔ为扭转角度,Tg为发电机转矩,ωg和ωr分别为高速轴、低速轴的转速;
步骤1.4、功率系统建模
Pg(t)=ηgωg(t)Tg(t)
τg为一阶系统的时间常数,ηg为发电机的输出效率,Tg,ref(t)为发电机转矩参考输出,Pg(t)为发电机产生的电能;
步骤1.5、桨距子系统建模
β为桨距角,ξ为阻尼系数,ωn为自然频率,βref为期望桨距角;
步骤1.6、风力机系统是一个非线性、时变的系统,通过在平衡点或者运行点线性化能够获取其LPV模型;气动转矩Ta在运行点线性化如下
步骤1.7、以上步骤1.1~1.6的模型在一起构成了风力机对象的LPV模型,选取调度变量状态变量扰动输入为控制输入然后得到系统状态方程
步骤2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多胞形是一类时变系统,表示如下
z=C1(θ)x+D11(θ)ω+D12(θ)u
y=C2(θ)x+D21(θ)ω+D22(θ)u
选择调度变量θ=[θ1 θ2…θn]T,其顶点集V:={v1,v2,…,vn},θ是一种变参数,由凸分解,θ能够用多胞形上的n个顶点表示:
系统矩阵在多胞形内的取值表示为:
其中S1,…,Sn分别为多胞形n个顶点处的系统矩阵,B2、C2、D12和D21均为参数独立矩阵且D22=0;
步骤2.2、对于多胞形系统,在调度变量的每一个顶点分别设计输出反馈H∞控制器;
u=K(s)y
u=Ck(θ)xk+Dk(θ)y
K1,…,Kn分别为多胞形顶点的控制器矩阵;
闭环系统能够表示为:
z=Ccl(θ)xcl+Dcl(θ)ω
步骤2.3、时变系统存在n阶增益调度输出反馈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是二次稳定且从ω到z的传递函数的H∞范数小于γ>0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于多胞形所有顶点V:={v1,v2,…,vn},存在对称矩阵X,Y和矩阵使得:
其中i=1,…,n;若上述两个不等式有可行解X,Y和则多胞形顶点控制器矩阵能够通过以下步骤求得:
先对矩阵I-XY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满秩矩阵MNT=I-XY
则控制器矩阵计算公式如下:
使用以上控制器矩阵所定义的控制器来调节风力机的转速,来实现最大风能捕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4024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