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能源电动车均衡控制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39311.0 | 申请日: | 2018-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778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一威 |
主分类号: | B60L58/18 | 分类号: | B60L58/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44499 山西省运***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电流采集电路 电压采集电路 单片机 输入端 均衡控制电路 温度采集电路 电动车 充电电流 充电电压 电池模组 模组 新能源 充电环境 电流信号 电压信号 均衡电路 使用寿命 电连接 输出端 充电 采集 发送 均衡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的新能源电动车均衡控制电路,包括:蓄电池、单片机、电压采集电路、电流采集电路和温度采集电路,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电压采集电路的输入端、电流采集电路的输入端、温度采集电路的输入端与单片机电连接;本发明能够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电压、充电电流的检测,通过电压采集电路、电流采集电路将采集到的电压信号、电流信号发送至单片机进行处理,通过均衡电路,能够更好的控制电池模组充电时各个模组的充电电压值、充电电流值,使各个蓄电池模组处于一个均衡的充电环境,从而延长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管理电路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新能源电动车均衡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技术以及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发展迅速,其动力源采用将多个电池模组串联在一起从而为汽车供电,由此,存在电池数目较多,因而对于其电池的状态以及性能的监测也较复杂。
在电池的充放电使用过程中,由于电池的物理特性的变化,诸如激化电压,电池内阻变化,各电池模组的一致性降低,将造成电池组性能的劣化甚至损坏,大大降低了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在电池模组生产中由于在可控差异范围内,并且每个模组的电压具有不相等性,给后期电池系统的控制带来很多问题,以及长时间处于不相等的电压条件下,导致后期的电池系统能量使用率急速下降,最终导致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数急速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开发电池均衡系统非常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电池电压均衡,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新能源电动车均衡控制电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新能源电动车均衡控制电路,包括:蓄电池、单片机、电压采集电路、电流采集电路和温度采集电路,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电压采集电路的输入端、电流采集电路的输入端、温度采集电路的输入端与单片机电连接;
所述电压采集电路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稳压器W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容C1、电容C2、电容C3和光耦合器Q1;所述电阻R7的一端分别与稳压器W1的正极、接地端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稳压器W1的参考极、电阻R5、电阻R6之间的连线相连,稳压器W1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4的一端、光耦合器Q1的负极相连,稳压器W1的负极与光耦合器Q1的负极之间的连线依次串接电容C3、电阻R5、电阻R6后与接线端子M1相连,光耦合器Q1的正极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2的一端、VCC电源端相连,电阻R2的另一端与光耦合器Q1的集电极相连,光耦合器Q1的发射极分别与二极管D2的正极、电容C1的一端、单片机的ADC端相连,二极管D2的负极与VCC电源端相连,光耦合器Q1的发射极与电容C1的一端之间的连线串接电阻R1后接地,电阻R1与电容C1的一端之间的连线串接电容C2后接地,电容C1的一端与单片机的ADC端之间的连线与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1的正极与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接地;
所述电流采集电路包括: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容C4、电容C5和放大器A1;所述放大器A1的同相输入端串接电阻R10后与接线端子M2相连,电阻R10与接线端子M2之间的连线依次串接电阻R8、电阻R9后与-15V电压相连,放大器A1的反相输入端分别与电阻R11的一端、电容C4的一端相连后接地,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的另一端、放大器A1的输出端相连,放大器A1的输出端串接电阻R12后与单片机的ADC端相连,电阻R12与单片机的ADC端之间的连线串接电容C5后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一威,未经杨一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393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