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有机倍半硅氧烷、硬涂膜、粘接片及叠层物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37524.X | 申请日: | 2014-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752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桑名章博;原田伸彦;增井摩弓;高瀬一郎;前谷臣治;辻直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大赛璐 |
主分类号: | C08G77/14 | 分类号: | C08G77/14;C09D183/06;C09J183/06;C09J183/07;C09D183/07;C09J7/20;C08J7/046;C08L83/06;C08L83/07;B32B17/06;B32B7/12;B32B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倍半硅氧烷 硬涂膜 粘接片 叠层物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有机倍半硅氧烷,通过使其固化可形成具有高表面硬度且耐热性、可挠性及加工性优异的固化物。本发明涉及一种聚有机倍半硅氧烷,其特征在于,具有下述式(1)所示的结构单元,下述式(I)所示的结构单元和下述式(II)所示的结构单元的摩尔比[式(I)所示的结构单元/式(II)所示的结构单元]为5以上,下述式(1)所示的结构单元及下述式(4)所示的结构单元相对于硅氧烷结构单元的总量(100摩尔%)的比例为55~100摩尔%,数均分子量为1000~3000,分子量分散度(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为1.0~3.0。[R1SiO3/2](1)[RaSiO3/2](I)[RbSiO(ORc)](Ⅱ)[R1SiO(ORc)](4)。
本申请是中国申请号为2014800680291、发明名称为“聚有机倍半硅氧烷、硬涂膜、粘接片及叠层物”且申请日为2014年11月14日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有机倍半硅氧烷、以及含有该聚有机倍半硅氧烷的固化性组合物及其固化物。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由含有上述聚有机倍半硅氧烷的硬涂液(硬涂剂)形成的硬涂层的硬涂膜。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上述聚有机倍半硅氧烷的组合物(粘接剂用组合物)、以及使用了该组合物的粘接片及叠层物。本申请主张2013年12月13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257900号的优先权、2014年2月25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034689号的优先权、2014年4月16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084592号的优先权、及2014年9月4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179898号的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使用着在基材的一面或两面具有硬涂层、该硬涂层表面的铅笔硬度为3H左右的硬涂膜。作为用于形成这样的硬涂膜中的硬涂层的材料,主要使用UV丙烯酸单体(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述硬涂层表面的铅笔硬度,也有在硬涂层中添加纳米粒子的例子。
另一方面,玻璃作为具有非常高的表面硬度的材料已被熟知,特别是已知通过碱离子交换处理使表面的铅笔硬度提高至9H的玻璃,但由于缺乏挠性及加工性,因此,无法以卷对卷方式进行制造或加工,需要以单片进行制造或加工,生产成本很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798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上述的使用了UV丙烯酸单体的硬涂膜依然不能称之为具有充分表面硬度的材料。通常,为了进一步提高硬度,可以考虑将UV丙烯酸单体设为多官能或将硬涂层厚膜化的方法,但在采用这样的方法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硬涂层的固化收缩增大,其结果,在硬涂膜上产生卷曲或龟裂。另外,在硬涂层中添加纳米粒子的情况下,存在若该纳米粒子和UV丙烯酸单体的相容性差,则纳米粒子凝聚使得硬涂层白化这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玻璃的碱离子交换处理中,存在由于产生大量的碱废液,因此环境负荷较大这样的问题。另外,对玻璃而言,存在重且易裂这样的缺点及高成本这样的缺点。因此,寻求挠性及加工性优异且表面硬度较高的有机材料。
另外,近年来,使用硬涂膜的用途越来越扩大,在硬涂膜所具有的硬涂层中,除如上所述具有高表面硬度以外,特别是也要求具有优异的耐热性。从这样的耐热性的观点考虑,上述的使用了UV丙烯酸单体的硬涂膜中的硬涂层仍不能成为是充分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有机倍半硅氧烷,通过使其固化可形成具有高表面硬度且耐热性、挠性及加工性优异的固化物。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硬涂膜,其维持高表面硬度及耐热性,同时具有挠性,能够以卷对卷方式制造或加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大赛璐,未经株式会社大赛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3752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