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掘进中探测积水采空区位置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132893.X | 申请日: | 2018-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433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0 |
| 发明(设计)人: | 冯国瑞;崔家庆;姜海纳;李振;宋诚;申雄;牛小红;胡胜勇;韩艳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V3/10 | 分类号: | G01V3/10 |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任林芳 |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掘进 探测 积水 采空区 位置 物理 模拟 实验 方法 | ||
1.一种掘进中探测积水采空区位置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制作与巷道所处地层结构相似的实验模型,实验模型包括模型A(1.1)、模型B(1.2)、模型C(1.3)和模型D(1.4),模型A(1.1)、模型B(1.2)、模型C(1.3)和模型D(1.4)的外形结构尺寸相同且均包括模拟地质层,模拟地质层从下至上依次为岩层C(10)、煤层B(9)、岩层B(8)、煤层A(7)和岩层A(6),模拟地质层内设置有积水采空区(3)且积水采空区(3)在模型A(1.1)、模型B(1.2)、模型C(1.3)和模型D(1.4)中的位置均不相同,积水采空区(3)的顶部预埋有凸出模拟地质层表面的注水管(5),对应的四个模型中还预留有不同位置及方向的掘进巷道(2);
2)制作感应线圈(4),感应线圈(4)包括用于瞬变电磁的发射线圈(4.1)和接收线圈(4.2),发射线圈(4.1)和接收线圈(4.2)均为正方形结构且接收线圈(4.2)位于发射线圈(4.1)内部,发射线圈(4.1)采用标称直径0.450 mm规格的漆包线加工成60 mm×60 mm×40匝,接收线圈(4.2)采用标称直径0.130 mm规格的漆包线加工成58 mm×58 mm×80匝,感应线圈(4)的探测方向垂直于感应线圈(4)的平面本身;
3)将感应线圈(4)与瞬变电磁仪连通后放入模型A(1.1)的掘进巷道(2)中,感应线圈(4)的探测方向朝向掘进巷道(2)的斜上方并与掘进巷道(2)的底板呈45°夹角,进一步通过预埋的注水管(5)向积水采空区(3)内注水,当积水采空区(3)注满水后立即接通瞬变电磁仪进行数据的采集;
4)模型A(1.1)的数据采集完成后切断电源并将感应线圈(4)取出,再放入模型B(1.2)的掘进巷道(2)中,感应线圈(4)探测方向垂直于对掘进巷道(2)的推进方向,进一步通过预埋的注水管(5)向积水采空区(3)内注水,当积水采空区(3)注满水后立即接通瞬变电磁仪进行数据的采集;
5)模型B(1.2)的数据采集完成后切断电源并将感应线圈(4)取出,再放入模型C(1.3)的掘进巷道(2)中,感应线圈(4)的探测方向朝向侧上方且与掘进巷道(2)底板呈45°夹角,进一步通过预埋的注水管(5)向积水采空区(3)内注水,当积水采空区(3)注满水后立即接通瞬变电磁仪进行数据的采集;
6)模型C(1.3)的数据采集完成后切断电源并将感应线圈(4)取出,再放入模型D(1.4)的掘进巷道(2)中,感应线圈(4)的探测方向平行于对掘进巷道(2)的推进方向,进一步通过预埋的注水管(5)向积水采空区(3)内注水,当积水采空区(3)注满水后立即接通瞬变电磁仪进行数据的采集;
7)模型D(1.4)的数据采集完成后,统计分析四个模型的探测成像结果,根据成像结果分别定位各模型的积水采空区位置,并与模型实际位置的数据进行比对,确定探测精度及校正系数,从而用于对积水采空区(3)位置的实测提供指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掘进中探测积水采空区位置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模拟地质层的加工配料选用粒径为0.7~1.5mm的细砂为骨料以及石灰、石膏、水为胶结材料,其中岩层A(6)、岩层B(8)和岩层C(10)所用材料的质量配比为砂子:石灰:石膏:水=7:0.6:0.4:1,煤层A(7)和煤层B(9)所用材料的质量配比为砂子:石灰:石膏:水=8:0.6:0.4:1,配好材料后搅拌均匀后逐层铺设进模具中并压,模拟地质层所含岩层C(10)的厚度为300 mm,煤层B(9)的厚度为150 mm,岩层B(8)的厚度为100 mm,煤层A(7)的厚度为150mm,岩层A(6)的厚度为300 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掘进中探测积水采空区位置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模型A(1.1)、模型B(1.2)、模型C(1.3)和模型D(1.4)均为体积为1m3的正方体,掘进巷道(2)设置在煤层B(9)中且掘进巷道(2)的截面为拱形与矩形面的组合结构,掘进巷道(2)的拱高为30~50 mm,矩形面的高度为60~100 mm,掘进巷道(2)的宽度为60~100 mm,工作面的长度为200~400 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32893.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