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适应海杂波信号去噪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30695.X | 申请日: | 201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17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9 |
发明(设计)人: | 行鸿彦;刘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8/10 | 分类号: | G06F18/10;G06F18/213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曹芸 |
地址: | 21003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适应 海杂波 信号 方法 | ||
1.一种自适应海杂波信号去噪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对含噪海杂波信号x(n)进行CEEMDAN,得到m+1个IMF分量{imf1(n),imf2(n),...,imfm(n),imfm+1(n)},其中,imf1(n)为x(n)经CEEMDAN分解得到的第一阶IMF分量,imf2(n)为x(n)经CEEMDAN分解得到的第二阶IMF分量,imfm(n)为x(n)经CEEMDAN分解得到的第m阶IMF分量,imfm+1(n)为x(n)经CEEMDAN分解得到的第m+1阶IMF分量;
2)计算原信号x(n)与分解所得各IMF分量{imf1(n),imf2(n),...,imfm(n),imfm+1(n)}之间的互相关系数,并在这些互相关系数中寻找第一个局部极小值所对应的IMF分量imfk(n),即为有用信号与噪声的分界,即临界模态分量,k<m+1;
3)利用ICA对识别出前k个含噪分量{imf1(n),imf2(n),...,imfk(n)}进行去噪,则第i个含噪分量去噪后的信号记为imfid(n),i=1,2,....,k,重构去噪后的IMF分量和剩余分量,得到消噪后的信号xd(n),则有:
其中:imfi(n)为x(n)经CEEMDAN分解后所得的第i个IMF分量;
4)对消噪重构后的信号xd(n)再次进行CEEMDAN分解,并根据步骤2)确定出互相关系数中一个局部极小值所在的层数l;
5)判断k是否等于l,如果不相等,则将l赋值给k,并跳转到步骤3)继续向下执行;否则重构各IMF模态分量,输出最终消噪后的海杂波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海杂波信号去噪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的具体过程如下:
Step 1产生N个与原海杂波信号x(n)等长的高斯白噪声序列,并对这N个白噪声进行EMD分解,取每个噪声分解后的第一阶IMF分量作为新噪声加入到x(n)中,则有:
xj(n)=x(n)+β0E1[wj(n)] (2)
其中,xj(n)为第j次加入噪声后的信号,wj(n)为产生的第j个白噪声序列,E1[wj(n)]为对wj(n)进行EMD分解后得到的第一阶IMF模态分量,β0为常数,j=1,2,3......N;
Step 2找出xj(n)的所有极值点,利用三次样条插值函数分别拟合由极值点构成的上下两条包络线,并计算上下包络线的平均值,记为M[xj(n)];对这N组包络线均值做平均处理,得到第一阶残差分量r1(n),则有:
Step 3计算第一阶IMF分量c1(n),则有:
c1(n)=x(n)-r1(n) (4)
Step 4将r1(n)作为原始信号,分别向其中加入N个白噪声分解后的第二阶IMF分量,重复Step 2、3求得原信号的第二阶IMF分量c2(n),则有:
其中:β1为常数,E2[wj(n)]为对wj(n)进行EMD分解后得到的第二阶IMF模态分量,M[]为包络线平均值算子;
Step 5重复Step 2-4分别求得第3、4......m阶的残差分量rm(n),则有:
其中:rm-1(n)为第m-1阶残差分量,βm-1为为常数,Em[wj(n)]为对wj(n)进行EMD分解后得到的第m阶IMF模态分量,
Step 6根据残差分量rm(n)进一步求出第m阶IMF分量cm(n),则有:
cm(n)=rm-1(n)-rm(n) (7)
Step 7最终得到m+1个IMF分量{c1(n),c2(n),......,cm(n),rm(n)},记为{imf1(n),imf2(n),...,imfm(n),imfm+1(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未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3069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停车格辨识系统及其方法
- 下一篇:控制装置及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