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蒜栽培品种实生苗出苗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28657.0 | 申请日: | 201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052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孔素萍;刘泽洲;颜冬;杨爱平;安恒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31/00 | 分类号: | A01G3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赛恩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2 | 代理人: | 张帆 |
地址: | 2501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蒜 实生苗 栽培品种 培养基 光照条件 出苗 种子萌发 转接 杂交育种 应用 技术流程 新鲜种子 种子获得 种子接种 性繁殖 接种 空缺 消毒 填补 | ||
本发明公开了大蒜栽培品种实生苗出苗方法及其应用。针对现有技术中缺乏通过大蒜有性种子获得大蒜实生苗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经由大蒜栽培品种有性种子萌发获得实生苗的方法。本方法将大蒜栽培品种的新鲜种子消毒后接种在种子1号培养基,在适宜温度、光照条件下培养15d~30d;转接置种子2号培养基,在适宜温度、光照条件下培养15d~30d;转接置种子3号培养基,在温度适宜温度、光照条件下培养至种子萌发出实生苗。本发明还提供大蒜栽培品种实生苗出苗方法在大蒜杂交育种中的应用。本发明方法提供了将大蒜栽培品种的有性种子接种在培养基上萌发获得大蒜实生苗的方法,填补了现有技术空缺,使整个大蒜有性繁殖技术流程完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蒜栽培方法,特别是涉及大蒜栽培品种实生苗培育方法与大蒜杂交育种方法,属于农业技术、蔬菜栽培育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大蒜(Allium sativum L.)是目前世界上栽培面积仅次于洋葱的第二大葱属物种。常见大蒜品种由于田间不能正常开花,因而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形成种子,进而不育。现有大蒜栽培只能通过鳞芽或气生鳞茎进行无性繁殖,无法实现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技术的缺乏,限制了在大蒜栽培中利用有性杂交聚合大蒜种质资源有限的遗传多样性的手段培育优良新品种的可能性。因而,目前大蒜育种途径主要局限于自然或诱导突变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等无性繁殖方法。长期无性繁殖使大蒜易受病毒侵染,且易造成种性退化,导致大蒜产量与品质下降。
申请公布号为CN 103858754 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反季节大蒜新品种的繁育方法。该方法在育苗步骤中,将总苞内的气生鳞茎搓散脱粒,选取满足一定指标的气生鳞茎作为种子播种,获得幼苗后移栽。在收获步骤中,将总苞剪下,将气生鳞茎搓散脱粒,选为种子第一代。以后的栽培中重复这些操作。该方法尽管宣称其实现了大蒜从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的巨大转变,但实际上,该方法操作中所用到的“种子”是由气生鳞茎搓散脱粒获得,而非由胚珠受精发育结实获得。因此,该方法所称“种子”并非植物发育生物学中真正意义的“种子”概念,培养出的幼苗也非实生苗。该繁育方法实质是由大蒜的营养器官(气生鳞茎)脱离母体后能重新分化发育成一个完整的大蒜植株,本质上是一种利用营养器官实现的营养繁殖,属无性繁殖而非有性繁殖。
现有技术一直希望解决通过大蒜有性种子获得大蒜实生苗的技术问题,以期即为持续保存大蒜品种优势,又为通过杂交育种获得更优良的大蒜品种奠定基础。大蒜有性种子是由授精后的胚珠在大蒜子房中发育而成。现有技术已解决了针对大蒜栽培品种实施人工授粉(CN1656883A)、有性胚培育(CN1656885A、CN101396003A)、子房防污染培育(CN102257966A)最终收获大蒜种子等问题。但从大蒜种子萌发获得实生苗(即出苗)的问题尚未解决。现有研究仅得出“总的来说大蒜实生种子生活力较弱,有些必须在培养基上才能发芽”的描述性结论(参见:徐培文等,大蒜种质创新和育种研究进展,《中国蔬菜》2006(6);郭瑞峰等,大蒜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缺少真正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经由大蒜栽培品种有性种子萌发获得实生苗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大蒜栽培品种实生苗出苗方法,其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未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286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