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保护误锁车内人员安全的检测系统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123986.6 | 申请日: | 2018-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50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 发明(设计)人: | 刘长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飞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R16/023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曹静 | 
| 地址: | 311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锁车 空气质量检测模块 检测系统 人员安全 门锁 车窗执行机构 汽车安全检测 设防状态 生命安全 温度检测 保障车 二氧化碳 车内 开锁 预设 氧气 车窗 通风 窒息 提示 检测 警告 | ||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保护误锁车内人员安全的检测系统及方法,判断车辆的车窗、门锁是否进入设防状态,若是,则空气质量检测模块进行检测判断是否达到预设的危险值,若是,则启动门锁车窗执行机构进行开锁、降窗通风,本发明利用空气质量检测模块进行对车内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温度检测并和设定的危险值进行对比,启动设定的相应风险警告提示,来更有效的降低因监护人的疏忽而将儿童或无完全行为能力人误锁车内造成窒息的危险情况,保障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保护误锁车内人员安全的检测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车汽车行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汽车保有量逐年持续上升,私家轿车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驾驶员疏忽将儿童锁在车内致使高温中暑甚至窒息死亡的案例,或汽车停放车库等密封空间怠速开空调长时间休息导致的窒息死亡案例常有报道。目前仅在高端车才具备车内红外安全监测系统,当检测到有非法入侵或者车内有人员时,进行报警提示或阻止上锁设防,这种方案成本较高且无开门降窗等功能。
因此,如何避免因监护人的疏忽而将儿童或无完全行为能力人滞留车内造成窒息的危险情况,保障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种车内安全检测方法及系统是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保证车内人员安全的检测方法及系统,专利号为CN201611188195.2,此方案是通过判断车辆是否处于熄火落锁状态;当判断车辆处于熄火落锁状态时,检测车内当前环境,获取车内信息参数;判断所述车内信息参数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当所述车内信息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生成报警信息,车内环境的检测是通过座椅压力、图像信息、语音信息来进行判断,此方案中图像、语音都很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外界环境的干扰容易造成误操作。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因监护人的疏忽而将儿童或无完全行为能力人误锁车内造成窒息的危险情况,保障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保护误锁车内人员安全的检测系统,包括:
车辆ECU控制器、车身控制器、空气质量检测装置,车辆ECU控制器的输出端与车身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车身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空气质量检测装置的输入端连接,空气质量检测装置的输出端与车身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车辆ECU控制器、车身控制器、与空气质量检测装置构成连接回路。
优选地,保护误锁车内人员安全的检测系统还包括门锁车窗执行机构、车载扬声器、车灯、车载通讯装置,车身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门锁车窗执行机构、车载扬声器、车灯、车载通讯装置的输入端连接,车身控制器与门锁车窗执行机构、车载扬声器、车灯、车载通讯装置相连接构成控制系统。
优选地,空气质量检测装置包括通风装置以及传感器检测装置,通风装置包括无动力风机,无动力风机两端分别连接车辆空调系统内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传感器检测装置包括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温度传感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保护误锁车内人员安全的检测方法,包括:
车辆ECU,包括车辆ECU控制器用于收集车辆数据信号,判断车辆是否进入怠速状态,将信号输出到车身控制模块;空气质量检测模块,包括空气质量检测装置用于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判断是否达到预设的危险值,将数据信号通过CAN发送到车身控制模块;车身控制模块,包括车身控制器用于车辆ECU进行判断为是时,进行启动空气质量检测模块进行检测;或用于启动门锁车窗执行机构、车载扬声器、车灯、车载通讯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飞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飞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239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