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源微生物驱油分层激活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16533.0 | 申请日: | 201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394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宋永亭;胡婧;束青林;曹嫣镔;吴晓玲;冯云;巴燕;谭晓明;张吉星;林军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68 | 代理人: | 郭官厚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源 微生物 分层 激活 提高 收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驱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内源微生物驱油分层激活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试验井组的筛选;试验井组油层激活顺序的确定;试验井组油层激活剂注入体积及注入速度的确定;试验井组油层培养时间的确定;现场实施及效果评价。本发明具有方法合理、工艺简单、操作简易、安全可靠,投入少、成本低的特点。同时,针对油层不同物性特点实施内源微生物激活,在保证各油层激活剂有效浓度的同时也能保证激活剂在油层中滞留足够时间从而充分激活该层的内源微生物,现场试验提高采收率大于15%。因此,有利于现场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驱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内源微生物驱油分层激活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是通过向油藏注入激活剂,利用激活后油藏内源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及代谢产物,改变原油的物化性质,改善原油流动性,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与其他提高采收率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不污染地层和环境等优势。
目前的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实施过程中,激活剂注入采用从注水管柱笼统注入的方式,该注入方式忽略了不同开采油层的层间非均质性,激活剂注入地层后在各油层的分布不均一,激活剂倾向进入孔渗条件好的高渗透性油层,在该类油层中,前期水驱过程中已经驱出了大量的原油,不仅剩余油饱和度低,而且还存在大量的水驱优势通道,进入该类油层的激活剂会随着后续注入水的驱动快速从优势通道驱出,降低了该油层中注入激活剂的有效浓度,激活剂有效组分的无效流失严重影响内源微生物激活效果;同时由于大部分激活剂进入高渗透率油层,低渗透率油层中的激活剂注入量明显不足,也无法充分激活该部分油层中的内源微生物群落;除激活剂注入有效浓度无法保证外,激活剂随注入水快速从优势通道驱出,无法在地层中滞留足够长的时间来被油藏内源微生物充分代谢,油田生产要求也无法实现在激活剂注入后实施区块停产来保证激活剂在地层中与内源微生物有充足的作用时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源微生物驱油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内源微生物驱油分层激活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利用分层注水管柱,实现不同油层内源微生物的充分激活,降低激活剂的损耗。首先进行试验井组的筛选,其次依次进行试验井组油层分层激活顺序的确定、试验井组油层激活剂注入体积及注入速度的确定以及试验井组油层培养时间的确定,最后进行现场实施及效果评价。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源微生物驱油分层激活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试验井组的筛选
试验井组的筛选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井组的油层层数≥2;井组的注水井具备分层注水管柱。
(2)试验井组油层激活顺序的确定
根据油层激活顺序指数C值的大小确定油层的激活的顺序,按照C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进行油层的激活,C值的大小由以下公式确定:
C=k/HSor
其中:C—油层激活顺序指数;
H—油层有效厚度,m;
Sor—油层残余油饱和度,%;
k:油层渗透率,10-3μm2。
(3)试验井组油层激活剂注入体积及注入速度的确定
油层激活剂注入体积与油层残余油饱和度有关,具体关系如下:
Sor≥60%的油层,激活剂注入量为0.3-0.4PV;30%≤Sor60%的油层,激活剂注入量为0.2-0.3PV;Sor30%的油层,激活剂注入量为0.1-0.2PV。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165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