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静电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15123.4 | 申请日: | 201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1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裴彦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云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83/04;C08L25/06;C08L5/08;C08K3/08;C08K3/04;C08K5/053;C08K5/20;C08K13/02 |
代理公司: | 长春众邦菁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2214 | 代理人: | 张伟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量份 抗静电聚碳酸酯 聚碳酸酯 抗静电性 制备 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 聚苯乙烯 乙撑双硬脂酰胺 重量份聚碳酸酯 二叔丁基苯基 硅烷偶联剂 聚氧乙烯醚 季戊四醇 聚硅氧烷 亚磷酸酯 液体石蜡 硬脂酸钠 甲壳素 抗氧剂 碳化钛 陶瓷粉 镁粉 炭黑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静电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聚碳酸酯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聚碳酸酯抗静电性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抗静电聚碳酸酯,由100重量份聚碳酸酯、10‑15重量份陶瓷粉、2‑3重量份镁粉、3‑4重量份碳化钛、5‑12重量份聚硅氧烷、3‑4重量份聚苯乙烯、1.5‑2.5重量份炭黑、1‑2重量份甲壳素、4‑8重量份液体石蜡、2‑4重量份聚氧乙烯醚、2‑3重量份季戊四醇、1‑2重量份硅烷偶联剂、0.5‑1重量份抗氧剂、2‑3.5重量份乙撑双硬脂酰胺、1‑2重量份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3‑4重量份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和1‑2重量份硬脂酸钠组成。该聚碳酸酯具备很好的抗静电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碳酸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静电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是分子链中含有碳酸酯基的高分子聚合物,根据酯基的结构可分为脂肪族、芳香族、脂肪族-芳香族等多种类型。聚碳酸酯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冲击强度高,透光率好,尺寸稳定性好,易着色,耐老化性好的优点,且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等,适合于注射、挤塑、吹塑等多种成型方法,故广泛用于电子、电器、建筑、机械、包装和交通运输等领域。
但是,由于聚碳酸酯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当其与其他材料表面接触或相互摩擦时,产生静电积累,电压可达数千伏,导致洗尘、电击电震,甚至火花放电,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很多麻烦和很大危害。为了避免静电的影响,常采用抗静电改性的方法,以拓展应用范围。现有技术的抗静电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静电的聚集量,但是造成该聚碳酸酯的耐抗冲性下降,严重制约产品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聚碳酸酯抗静电性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抗静电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抗静电聚碳酸酯,组成及重量份为:
优选的是,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20000-40000g/mol。
优选的是,所述硅烷偶联剂为KH550。
优选的是,所述抗氧剂为受阻胺类抗氧剂或受阻酚类抗氧剂;更优选的,所述抗氧剂为三(2,4-二叔丁基苯酚)亚磷酸酯、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酯或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环己酯。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抗静电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先按组成及重量份称取各组分,加入高混机中混合均匀,然后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混合,挤出造粒,冷却,干燥,得到抗静电聚碳酸酯。
优选的是,混合机的转速为450-600转/分钟,
优选的是,挤出机的温度为240-30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抗静电聚碳酸酯的抗静电性、力学性能和抗冲击性良好,经试验检测:拉伸强度55-60MPa,断裂伸长率24-29%,弯曲强度106-119MPa,弯曲模量3592-4389MPa,Izod缺口冲击强度31-34KJ·m2,表面电阻8.3×105-5.5×106。
本发明的抗静电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条件易控,成本低廉,对设备要求低的特点,适于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云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长春云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1512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