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行人自主移动避撞试验测试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05286.4 | 申请日: | 2018-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009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宋世平;吴坚;张素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崔斌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主移动 汽车智能 试验测试 支撑模块 驾驶性能 移动平台 测试平台 道路交通 辅助驾驶 简单场景 上端固定 使用寿命 下肢模型 行人腿部 运动姿势 直线行走 标识线 上层板 外骨骼 下层板 种检测 滑板 检测 下端 | ||
本发明创造属于汽车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一种检测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检测汽车智能驾驶性能的行人自主移动避撞试验测试平台。该测试平台包括自主移动平台、行人模块和支撑模块;其中所述的行人模块为外骨骼行人下肢模型;所述的支撑模块的上端固定在行人模块上;所述的支撑模块的下端固定在自主移动平台上。所述的自主移动平台包括上层板模块和下层板模块。本发明专利是一种用于检测汽车智能驾驶性能的行人自主移动避撞试验测试平台,解决了现有行人移动平台仅能模拟行人沿直线行走的简单场景、行人模型不能准确模拟行人腿部运动姿势、移动平台滑板损坏道路交通标识线降低使用寿命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属于汽车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一种检测装置,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检测汽车智能驾驶性能的行人自主移动避撞试验测试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将从“零死亡”向“零伤亡”再向“零事故”的终极目标不断前进,汽车安全终将会进入崭新的境界。汽车行人避撞试验是通过检测智能车辆主动避撞性能而验证测试车辆安全性、鲁棒性、可靠性的重要试验之一。《C-NCAP(China-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管理规则(2018年版)》、即新车评价规范,增加了行人保护试验和评价方法,检验被测车辆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以不同速度行驶至前方静止、运动的行人假人目标物时,被测车辆依靠本车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检测前方行人、车辆等目标物的相对距离和速度,并依据目标物对本车产生的危险等级进行避撞、预警及制动,以评价AEB(Automatic Emergency Braking System,自动紧急刹车系统)系统性能的好坏。
智能汽车行人避撞测试装置从传统的采用龙门架式测试装置,逐渐发展到传送带式测试装置。具体地,龙门架式测试装置包括道路两侧的支柱以及固定在支柱顶部的横梁,横梁上安装导轨和滑块、并将假人模型连接在滑块上,假人随着滑块从导轨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传送带式测试装置包括道路一侧的电机驱动机构、道路另一侧的从动机构、传送带、以及用来固定假人的滑板组成;通过电机驱动机构带动传送带,从而拖动固定在滑板上的假人运动。
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6644496A,申请公开日2017年5月10日,发明创造专利的名称为“汽车主动行人避撞测试装置”,该发明专利公布了一种汽车主动行人避撞测试装置,该系统包含了电机驱动机构、导向轮、传动机构、连接在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的传送带、传送带连接的滑板、以及固定在滑板上的假人目标;该装置和龙门架式测试装置均能模拟行人横穿马路场景,但是存在以下缺陷:
1)虽然传送带式测试装置相比于龙门架式测试装置,通过将假人固定在传送带上的方式,解决了龙门架式测试装置中的假人沿导轨滑动时脚部必须离地导致假人在外界风速较大环境下容易发生摇摆、影响测试精度的问题;但仅能模拟行人横穿马路等直线行走简单场景,不能模拟行人在马路上左拐弯、右拐弯等弯道行走场景,更不能模拟行人在马路上迂回穿行;
2)传送带式测试装置行人过马路时,行人虽然有行驶速度,但由于行人的腿部由于固定在滑板上,导致不能准确的模拟行人腿部运动姿势,也不能满足2018版C-NCAP管理规则中移动腿行人的需求;
3)传送带式测试装置中行人固定在滑板上,通过传送带拖动滑板的方式运动;滑板在道路上长时间的滑动,对白色实虚线、斑马线等道路交通标识线造成损坏,降低使用寿命;由此可见,上述系统存在一些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汽车智能驾驶性能的行人自主移动避撞试验测试平台,解决了现有行人移动平台仅能模拟行人沿直线行走的简单场景、行人模型不能准确模拟行人腿部运动姿势、移动平台滑板损坏道路交通标识线降低使用寿命的问题。
本发明技术方案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052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性能的判定方法
- 下一篇:一种副车架双轴加载试验夹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