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GC-FID/MS室内空气中VOCs的污染特征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01777.1 | 申请日: | 2018-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9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刘煦晴;施林宏;邵林丽;桓永照;韦薇蓓;程依梦;杨虎成;杨浦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杨采良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室内空气 采样 联用技术 污染特征 检测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气体检测技术 室内空气污染 数据完整性 环境空气 室内环境 室内污染 通风换气 污染源头 吸附净化 植物净化 逐渐降低 分析 采样器 可检测 分辨率 色谱 甲醛 装修 治理 | ||
本发明属于气体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GC‑FID/MS室内空气中VOCs的污染特征检测方法,采用苏码罐采样,GC‑FID/MS联用技术分析室内空气中VOCs组分和浓度;采用TH‑3000BIV环境空气采样器采样,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分析室内空气中的甲醛含量。本发明采用的GC‑FID/MS联用技术一次采样可检测100多种各类VOCs,与现有检测方法相比,数据完整性和色谱分辨率显著提高,分析能更为全面、更为准确;通过本发明室内污染情况可知,随着装修年限增加,室内环境中VOCs浓度逐渐降低;提出污染源头治理、通风换气法、植物净化法、吸附净化法等措施来降低室内空气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体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GC-FID/MS室内空气中VOCs的污染特征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
VOCs的产生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沸点在50℃-250℃的化合物,室温下饱和蒸汽压超过133.32Pa,在常温下以蒸汽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的一类有机物。VOCs化合物大多具有大气化学反应活性,是光化学烟雾的重要前提物,根据化学性质,VOCs分芳香烃,脂肪烃,卤代烃,酯,醛,酮,醇等八类。
大气中VOCs的来源主要是工业生产,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室内装修越来越讲究,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危害报道越来越多,已经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包括室外空气污染,建筑装饰材料,家具和办公用品三个方面。室内空气质量变差部分原因是室外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室内装饰和装修材料的大量使用也导致室内空气质量恶化。空调系统和隔音玻璃等材料在室内的广泛使用,使室内通风受到限制,进一步导致VOCs的不断积累。相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国内VOCs的主流检测分析方法,仅可测定环境空气中65种挥发性有机物。
VOCs的危害
人们每天平均有80%以上的时间在室内度过,与其他污染物相比,现代家庭室内空气中存在的有机物污染更为普遍,其人群暴露范围广,风险大,在这种环境中停留的人群,容易产生皮肤过敏、疲劳、嗜睡、眩晕等短期不良反应。长期接触VOCs将对人的皮肤,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极大伤害。最常见的两类污染物质为甲醛和苯系物.它们被公认为是高毒性、致病、致癌的有毒化合物。甲醛存在于多种建筑材料中,它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人体长期处于甲醛超标环境中,会引发癌变或者身体畸变。苯系物普遍存在于油漆,涂料等建筑材料中,能损害血液成分和心血管系统,引起胃肠道紊乱,诱发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及造血系统疾病,造成代谢缺陷,甚至有致癌作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室内空气中的VOCs会导致人体产生头痛,恶心,疲劳,皮肤红肿等症状。
国内外分析现状
目前,VOCs常用的预处理方法有溶剂解吸法,低温预浓缩-热解吸法、固相萃取法、顶空法、超临界流体萃取、吹扫-补集法等。分析方法有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荧光分光光度法、比色管检测法、膜导入质谱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气相色谱法与气质联用法。
比色管检测法可以直观的得到气体的大致浓度,但该方法代表性差,检测范围不足以覆盖全部的TVOC成分。气相色谱法具有高效能,高选择性,高灵敏度,速度快和范围广等特点,尤其对异构体和多组分有机混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更能发挥作用。气质联用法可以测定TVOCs中各种组分的种类和浓度,分析结果准确可靠。
现有的检测技术能检出室内空气中的脂肪烃,如:环己烷,丙烯,丁二烯等;芳香烃,如:对/间二甲苯,乙苯,正丙基苯等;卤代烃,如:氯乙烯,二氯甲烷等;醇,如:异丙醇,乙醇等;醛,如:甲醛,乙醛,己醛等;酮,如:丙酮,丁酮等;酯,如甲酯,乙酸乙酯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程大学,未经武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017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