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矩形喷管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00689.X | 申请日: | 2018-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60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马昊军;王国林;张军;罗杰;刘丽萍;唐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9/04 | 分类号: | G01M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9 | 代理人: | 李亚东 |
地址: | 62105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矩形喷管 内部通道 喷管 转接段 入口端 等离子体射流 高温气体 逐渐过渡 平滑 连通 出口 转换 保证 | ||
1.一种矩形喷管,其特征在于:
包括转接段(1)和喷管段(2),所述转接段(1)的内部通道与所述喷管段(2)的内部通道连通;
所述转接段(1)的内部通道从入口端至出口端的横截面由圆形过渡至正方形,所述喷管段(2)的内部通道从入口端至出口端的横截面由正方形过渡至长方形,形成一个横截面由圆形逐渐过渡至长方形的所述矩形喷管的内部通道;
所述转接段(1)包括第一转接段(121)和第二转接段(122),所述第一转接段(121)的内部通道呈圆锥体结构,且所述第一转接段(121)后端的通道壁的周向上间隔设有多个切口,所述第二转接段(122)的内部通道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所述第二转接段(122)前端的通道壁上设有与多个所述切口相匹配的连接部,所述第一转接段(121)和所述第二转接段(122)之间通过所述切口和所述连接部配合连接,使所述第一转接段(121)和第二转接段(122)的内部通道连通;
所述喷管段(2)包括喷管段内壳(22)和设置在所述喷管段内壳(22)外侧的喷管段外壳(21);
所述喷管段外壳(21)与所述喷管段内壳(22)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用于供冷却水流通;
所述喷管段内壳(22)的每个侧壁面上均交错间隔设置有多条第一加强筋(23)和多条第二加强筋(24),所述第一加强筋(23)与所述喷管段内壳(2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24)与所述喷管段内壳(22)的另一端连接,使得所述喷管段内壳(22)的每个侧壁面上形成了一个供冷却水通过的独立冷却水单元;
所述喷管段外壳(21)的每个侧壁面上均设置有一个喷管段进水口(25)和一个喷管段出水口(26),所述喷管段进水口(25)和所述喷管段出水口(26)均与所述独立冷却水单元连通,使冷却水从所述喷管段进水口(25)进入,并流经所述独立冷却水单元后从所述喷管段出水口(26)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喷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管段进水口(25)和所述喷管段出水口(26)分别位于所述喷管段外壳(21)一端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喷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管段外壳(21)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加强筋(23)和所述第二加强筋(2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喷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接段(1)和所述喷管段(2)之间通过法兰连接;
所述转接段(1)与所述喷管段(2)相连接的一端的外周分别设置有转接段法兰(13)和喷管段法兰(27);
所述喷管段法兰(27)的内部沿周向交错间隔开设有四个进水通道(271)和四个出水通道(272),所述进水通道(271)的进水端用以与冷却水源连通,所述进水通道(271)的出水端与所述喷管段进水口(25)连接,所述出水通道(272)的进水端与所述喷管段出水口(26)连接,所述出水通道(272)的出水端用于将冷却水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喷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管段(2)包括第一喷管段和第二喷管段,所述第一喷管段的两端分别连接转接段(1)和第二喷管段,所述第一喷管段的内部通道的横截面面积从连接有所述转接段(1)的一端至连接有所述第二喷管段的一端渐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矩形喷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接段(1)包括转接段内壳(12)和设置在所述转接段内壳(12)外侧的转接段外壳(11);
所述转接段外壳(11)与所述转接段内壳(1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用于供冷却水流通;
所述转接段外壳(1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转接段进水口(15)和转接段出水口(16),使冷却水从所述转接段进水口(15)进入,并流经所述第二间隙后从所述转接段出水口(16)流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矩形喷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接段外壳(11)靠近所述转接段内壳(12)的一侧与所述转接段内壳(12)平行设置,使得所述第二间隙等宽。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矩形喷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接段内壳(12)的厚度不大于5mm;和/或
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为3~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未经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0068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