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感病毒HA多肽、KLH偶联多肽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00656.5 | 申请日: | 2018-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96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叶建强;李占萍;邵红霞;秦爱建;万志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11 | 分类号: | C07K14/11;C07K19/00;C07K16/10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沈志海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肽 流感病毒HA 多克隆抗体 偶联 氨基酸序 交叉反应 免疫原 制备 蛋白 流感多肽 免疫小鼠 有效抗原 直接提供 中和抗体 表位 广谱 疫苗 刺激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类流感病毒HA多肽及其应用。流感病毒HA多肽,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3、5、7、9。流感病毒HA蛋白KLH偶联多肽,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4、6、8、10。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以SEQ ID NO.2、4、6、8、10中的任意一个作为免疫原,通过免疫小鼠获得抗HA蛋白helix A的C端具有交叉反应的多克隆抗体。本发明可直接提供流感病毒HA蛋白KLH偶联多肽作为免疫原获得抗HA蛋白helix A的C端具有交叉反应的多克隆抗体。本发明将为进一步探究基于C端helix‑A多肽能否作为有效抗原表位,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评价其广谱流感多肽疫苗打下基础,提供了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类流感病毒HA多肽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疫苗以及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对流感病毒的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流感病毒抗原的持续变异以及重组病毒的不断出现,时常导致人流感的大流行以及禽流感的爆发,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根据流感病毒表面两个主要抗原蛋白HA以及NA的抗原性,目前流感病毒可以分为18个HA以及11个NA亚群。根据HA的结构及其抗原性,18个HA亚群又可进一步归为GROUP1以及GROUP2两大类。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流感病毒疫苗均为亚群特异或毒株特异的疫苗,一般只能对相应的特定亚群或毒株提供有效保护,而对其它亚群或毒株往往不能提供有效保护。另外,流感病毒耐药毒株的不断出现也大大限制了抗流感病毒药物的使用。因此,筛选18个HA中的保守中和表位,研制流感病毒广谱通用疫苗一直是流感病毒免疫防控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国内外研究发现,这些广谱的流感病毒中和抗原表位位于流感病毒HA的融合肽以及helix-A区域。然而,HA的融合肽以及helix-A区域能否作为流感病毒广谱亚单位疫苗尚无定论。本发明对广谱单抗3A11鉴定的C端helix-A的抗原表位进行了多肽合成,并将KLH偶联的多肽作为免疫原,发现基于流感病毒H9,H7,H3的多肽具有GROUP1与GROUP2交叉反应抗原位点,基于流感病毒H5的多肽仅具有GROUP1不同毒株交叉反应抗原位点;而基于流感病毒H1的相应多肽抗原性最弱。本发明为进一步探究基于C端helix-A多肽能否作为广谱流感多肽疫苗打下了基础,提供了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通过对基于不同亚型流感病毒HA的C端helix-A的抗原表位及其KLH偶联多肽的合成,免疫小鼠以及与不同多肽的反应性,获得具有良好交叉广谱反应性的多肽。本发明的原理和最核心的关键技术是科学地设计了能被流感病毒广谱单克隆抗体识别的基于不同流感病毒HA的C端helix-A的抗原多肽,并通过免疫小鼠制备多抗,评价其免疫原性。
本发明能被流感病毒广谱单克隆抗体识别的基于不同流感病毒HA的C端helix-A的抗原多肽,包括以下10个多肽序列:
1)H1PEP:YAADLKSTQNAIDEITNKVN;
2)H3PEP:TAADKKSTQAAIDQITGKLN;
3)H5PEP:YAADKESTQKAIDGVTNKVN;
4)H7PEP:TAADYKSTQSAIDQITGKLN;
5)H9PEP:IAADRDSTQRAIDKITSKVN;
6)KLH-H1PEP:KLH-CYAADLKSTQNAIDEITNKVN;
7)KLH-H3PEP:KLH-CTAADKKSTQAAIDQITGKLN;
8)KLH-H5PEP:KLH-CYAADKESTQKAIDGVTNKVN;
9)KLH-H7PEP:KLH-CTAADYKSTQSAIDQITGKLN;
10)KLH-H9PEP:KLH-CIAADRDSTQRAIDKITSKV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006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