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外幕帘控制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093871.7 | 申请日: | 2018-09-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187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 发明(设计)人: | 郁书好;袁文豹;范祥林;符茂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皖西学院 |
| 主分类号: | G08C17/02 | 分类号: | G08C17/02 |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王挺;洪琴 |
| 地址: | 23701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幕帘 控制模块 红外热释电传感器 无线发射模块 无线接收模块 采集模块 控制系统 电源模块 供电 结果发送 模拟信号 无线传输 信号采集 智能家居 识别率 功耗 匹配 输出 分析 | ||
本发明属于智能家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外幕帘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包括红外幕帘采集模块、匹配的无线接收模块和无线发射模块,与红外幕帘采集模块和无线发射模块连接的第一控制模块、与无线接收模块连接的第二控制模块,还包括给红外幕帘采集模块、无线发射模块、第一控制模块供电的第一电源模块,给无线接收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供电的第二电源模块。该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对人经过红外热释电传感器前时,对红外热释电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变化进行分析,得出人从红外热释电传感器前经过的方向,再通过无线的方式,将识别结果发送出去,实现信号采集和无线传输。上述方案实现简单,识别率高,功耗低,同时成本很低,应用场合广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领域,尤其是一种红外幕帘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红外热释电传感器的使用很多,绝大多数都还局限于识别是否有人的检测,通过红外热释电传感器输出电信号是否有变化来判断是否有人,再通过无线的方式将检测结果发送出去,这种方式实现的功能较为单一,并且根据现在科技的发展已经不满足仅仅只是检测是否有人的需求。
另一种对红外热释电传感器的使用能实现对运动方向特征的识别,通过两个红外热释电传感器并列放置,人经过时两个红外热释电传感器会有一个触发的先后顺序,从而得到运动方向特征,这种方式实现使用两个热释电传感器导致外围电路较为复杂,不能做到低功耗的目的,增加了成本,同时识别准确率较低,使用环境限制较大。
鉴于此,有必要研究一种实现方式简单,成本低,识别准确率高的方向识别无线红外幕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红外幕帘控制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红外幕帘控制系统,包括红外幕帘采集模块、匹配的无线接收模块和无线发射模块,与红外幕帘采集模块和无线发射模块连接的第一控制模块、与无线接收模块连接的第二控制模块,还包括给红外幕帘采集模块、无线发射模块、第一控制模块供电的第一电源模块,给无线接收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供电的第二电源模块。
详细地说,所述红外幕帘采集模块包括双元红外热释电传感器P6、采集单元、用于将光线汇聚到双元红外热释电传感器P6的菲涅尔透镜,所述双元红外热释电传感器P6与采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采集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一控制模块的一个输入端连接。
详细地说,所述采集单元包括采集芯片U5,采集芯片U5的型号为BISS0001,双元红外热释电传感器P6的电源供电端D依次经过电阻R11、电阻R12与第一电源连接,并且经过电解电容C16与地连接,信号输出端S经过电阻R17与采集芯片U5的第14引脚连接,并且经过电阻R20与地连接,电阻R20上并联连接有电容C15,双元红外热释电传感器P6的接地端D与地连接;
采集芯片U5第1引脚和第7引脚均与地连接,第8引脚、第9引脚、第11引脚均与第一电源连接,第10引脚经过电阻R21与地连接;第12引脚作为采集单元的输出端OUT0;
输出端OUT0与滑动变阻器R15的右侧上下两端,左侧滑动变阻器绕组端与电阻R14连接,左侧滑片端与电容C23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电容C23的另一端连接后还与采集芯片U5的第13引脚连接,该连接点依次经过电阻R16、电阻R13、电解电容C19后与采集芯片U5的第16引脚连接,电阻R13的两端并联连接电容C18;采集芯片U5的第15引脚通过电阻R18与第16引脚连接,采集芯片U5的第15引脚依次通过电阻R19、电解电容C17与地连接,在电阻R18两端并联有电容C20,在第15引脚与地之间并联串联后的电容C21和电容C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皖西学院,未经皖西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938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