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被紫外-可见光激发的D-A型有机掺杂晶体余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84274.8 | 申请日: | 2018-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038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汪天洋;胡文平;冯文慧;韩江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1/06 | 分类号: | C09K11/06 |
代理公司: | 天津创智天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4 | 代理人: | 李蕊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紫外 可见光 激发 有机 掺杂 晶体 余辉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被紫外‑可见光激发的D‑A型有机掺杂晶体余辉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给体材料D和受体材料A均匀混合得到固体粉末,然后将其加入无水乙醇中得到悬浮液,将所述悬浮液超声1~2min,再在室温20~25℃的大气环境下静置1~3小时,液体底部产生的晶体为所述D‑A型有机掺杂晶体余辉材料。其中,按摩尔的量计,所述给体材料D和受体材料A的比为(0.5~10):100;所述悬浮液中固体粉末的浓度为10mg/mL;目前的晶体余辉材料的余辉时间绝大部分小于2s,而本发明的D‑A型有机掺杂晶体余辉材料的余晖时间超过了3s,时间的提高将非常有益于有机晶态LPL材料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长余辉晶体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能被紫外-可见光激发的D-A型有机掺杂晶体余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长余辉发光(Long Persistent Luminescence,LPL)材料又被称为蓄光型发光材料,俗称夜光粉或长余辉粉。其发光原理属光致发光,即当受到光源激发时在激发态存储激发能,当激发停止后,再将能量以光的形式缓慢释放出来。1996年Matsuzawa等发表了铕(Eu)和镝(Dy)掺杂的铝酸锶(SrAl2O4)体系,余辉衰减时间可长达10小时并具有很高的耐久性。随后这类含稀土元素的铝酸盐等长余辉材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获得了商业界的青睐,广泛应用在仪表显示、光电子器件、夜间应急指示以及国防军事等领域。然而这种基于无机体系的LPL材料不仅需要昂贵的稀有元素,且制造温度高达 1000℃以上,能耗较高,此外粉末的光散射还限制了LPL涂料的透明度。
相对于无机长余辉材料,有机LPL材料由于价格低廉、合成简便、生物相容性好、柔性以及功能团易修饰等优点,在生物成像、光学记录、信息存储、防伪系统等诸多高新科技领域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然而,纯有机LPL现象通常只有在超低温、无氧、强紫外光照等苛刻环境下才能被观察到,故目前相关领域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从材料形貌角度加以划分,有机LPL材料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无定性态和晶态两个方面,其中无定形态能够很好抑制LPL系统内的无辐射跃迁,故相关材料发光时间长且亮度较好;如日本九州大学最尖端有机光电子研究中心(OPERA)的安達千波矢(Chihaya Adachi)教授和助教嘉布量太(RyotaKabe)等研究者开发了可以在室温持续发光超过1小时的无定形态有机LPL材料,再次掀起了有机LPL领域的研究热潮;研究者们阐明了这种无定形有机LPL材料的发光机制是通过长寿命的电荷分离态(中间体)的电荷复合而发光,即延迟荧光和向三线态转化产生的室温磷光。虽然无定形态有机长余辉材料相比晶体材料余辉时间的优势明显,但是无定形材料的分子构型、排布并不明确,导致其相关机理研究十分受限,同时无定形态的形状特点决定这类材料不易重复,每一批次样品的质量参差不齐。
与有机无定型LPL材料相比,有机晶态LPL材料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晶体有机LPL材料的余辉时间仍不到1s。晶体LPL材料的发光机理通常比较清晰,但晶体的堆积特性决定了这类材料中存在显著的无辐射跃迁,从而不利于余辉光的产生。想要提高晶体材料余辉时间和亮度,如何转化这些无辐射跃迁能量是重中之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可)被紫外-可见光激发的D-A 型有机掺杂晶体余辉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简单,材料廉价易得,条件温和且不需要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制备方法所得的D-A型有机掺杂晶体余辉材料的规则晶体形貌将有利于理论研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制备方法所得D-A型有机掺杂晶体余辉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842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