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中频输出端添加移相器的双边带多普勒雷达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083097.1 | 申请日: | 2018-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079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 发明(设计)人: | 马建国;杨自凯;周绍华;杨闯;赵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S13/88 | 分类号: | G01S13/88;G01S7/282;G01S7/285;G01S7/3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200 山东省青岛市即***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频 输出 添加 移相器 双边 多普勒 雷达 结构 | ||
一种在中频输出端添加移相器的双边带多普勒雷达结构,目的是当雷达与被测物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无需再调节压控振荡器的频率,从而降低双边带多普勒雷达的复杂度及实现成本更低,该发明简化了双边带多普勒雷达的操作方法,只需要改变移相器的移相值即可,这要比调节压控振荡器的频率操作更加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波多普勒雷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中频输出端添加移相器的双边带多普勒雷达结构。
背景技术
微波多普勒雷达作为无线传感器从1970年开始就应用于生命体征探测[1]。早期的雷达使用笨重且昂贵的元器件实现,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微波多普勒雷达的体积越来越小以至于可以集成到单片芯片上[2]。利用体积更小、成本更低的电路,多普勒雷达可以应用于非常多的生命体征检测领域,如家庭监护、儿童睡眠呼吸暂停、灾后救援等等。
为了尽量减小多普勒雷达的体积与成本,最初在接收机部分采用单信道混频器结构,但是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该结构存在零点问题,这会使雷达的测量精度严重降低[3]。为了解决零点问题,人们提出了正交混频的接收机结构[4]和基于发射双边带的频率调节技术[5]。前者需要产生正交的本振信号,而在实际的电路结构中产生的正交信号都是存在一定误差的,这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针对正交混频的缺点,有人提出了基于双边带的频率调节技术,该技术无需产生正交的本振信号,也无需镜像抑制滤波器和中频滤波器[6]。但是该双边带多普勒雷达结构依然存在缺点,当雷达与被测物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时,需要调节中频压控振荡器的频率,而调节该压控振荡器的频率在硬件实现上比较复杂,成本较高。
基于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有必要提出一种改进型的双边带多普勒雷达结构,以解决现有双边带雷达结构的缺点。
【参考文献】
[1] Johnson C C, Guy A W. Nonionizing electromagnetic wave effects inbiological materials and systems[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1972, 60(6):692-718.
[2] Droitcour A D, Boric-Lubecke O, Lubecke V M, et al. 0.25 μm CMOS andBiC-MOS single-chip direct-conversion Doppler radars for remote sensing ofvital signs[C].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 2002. Digest of TechnicalPapers. ISSCC. 2002 IEEE International. IEEE, 2002:348-349 vol.1.
[3] Droitcour A D, Boric-Lubecke O, Lubecke V M, et al. Range correlationeffect on ISM band I/Q CMOS radar for non-contact vital signs sensing[C].Microwave Sym-posium Digest, 2003 IEEE MTT-S International. IEEE, 2003:1945-1948 vol.3.
[4] Droitcour A D, Boric-Lubecke O, Lubecke V M, et al. Range correlationand I/Q per-formance benefits in single-chip silicon Doppler radars fornoncontact cardiopul-mo-nary monitoring[J]. Microwave Theory & TechniquesIEEE Transactions on, 2004, 52(3):838-84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未经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830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