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078892.1 | 申请日: | 2018-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78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 发明(设计)人: | 白云;李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理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城市垃圾 垃圾衍生燃料 制备 资源化处理 建材原料 垃圾原料 化学反应 回转窑煅烧 资源化利用 石灰石 机械分选 人工分选 原料制备 回转窑 前处理 除尘 使用率 磁选 飞灰 铁粉 烟气 煅烧 黏土 破碎 转化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方法,将城市垃圾通过人工分选、磁选和机械分选方式分选出垃圾原料以及垃圾衍生燃料的制备原料,然后将前处理工序得到的垃圾衍生燃料的制备原料制备垃圾衍生燃料,同时将垃圾原料与黏土、石灰石、铁粉进行混合,并经过破碎后经回转窑煅烧制备建材原料,最后通过除尘和化学反应的方式对回转窑的煅烧产生的飞灰和烟气进行处理;不仅使得城市垃圾转化为建材原料,使得城市垃圾能够进行资源化利用,并且极大提高城市垃圾的使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垃圾处理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功能的扩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产生量与积存量急剧上升,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其中生活垃圾产生量约4亿吨,建设垃圾5亿吨左右,此外,还有餐厨垃圾1000万吨左右,中国的垃圾总量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生活垃圾还在以每年5%-8%左右的速度递增,垃圾围城正在给中国的城市敲响了警钟,垃圾危害已成为严重的环境与社会问题。
目前,对城市垃圾的处理主要有四种方法:填埋法、热解法、焚烧法、堆肥法;“填埋法”操作较容易,但存在着大量占用土地资源、产生二次污染和潜在的危险及投资巨大、使用期有限等问题,并损失了大量的可回收资源;“热解法”能控制有害气体排放,但仍有填埋量大和二次污染的问题,投资也不少;“堆肥处理法”有利于垃圾中有机物的利用,但对所处理垃圾成份要求严格,而且垃圾中的重金属等有害成份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从而进入城乡居民的食物链,且其残余物的处理与病菌、病毒的控制也十分棘手;“焚烧法”是城市垃圾减量化的重要处理方法,也是我国不少城市已经或正在实施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垃圾焚烧设备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尤其是焚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如氯化氢、氧化氮、氧化硫和剧毒的二嗯英等有害气体;而且,还有原垃圾重量10%左右的垃圾灰必须再次填埋或作为危险废物特别处理,因此,探索一种可实现垃圾处理四大目标——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安定化的垃圾处理的方法,是社会各界人士长期追求的目标。
发明内容
利用回转窑处理城市垃圾并生产建材原料的技术及设备,用回转窑代替焚烧炉,利用其温度高、气体在窑内时间长的特点,控制二嗯英等有毒气体的产生;并把垃圾燃烧与熟料烧成统一完成,利用熟料的特性吸纳有害成份与灰渣而形成稳定的矿物,完全消灭残渣;把回转窑及其收尘器等变为垃圾焚烧与熟料烧成和控制大气污染的多用设备,则可大幅度降低投资,由此可见,这种方法能够实现城市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背景技术而提出的一种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方法,不仅能够使得城市垃圾转化为建材原料,使得城市垃圾能够进行资源化利用,能够极大提高城市垃圾的使用率,并且能够对煅烧垃圾制备建材原料时产生的烟气和飞灰进行综合回收处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方法,其包括包括前处理工序,将城市垃圾通过人工分选、磁选和机械分选方式分选出垃圾原料以及垃圾衍生燃料的制备原料;
垃圾回转煅烧工序,将前处理工序得到的所述垃圾衍生燃料的制备原料制备垃圾衍生燃料,同时将所述垃圾原料与黏土、石灰石、铁粉进行混合,并经过破碎后经回转窑煅烧制备建材原料;
后处理工序,通过除尘和化学反应的方式对所述回转窑的煅烧产生的飞灰和烟气进行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理工学院,未经东莞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788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