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储能变流器的并离网切换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075868.2 | 申请日: | 2018-09-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568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 发明(设计)人: | 郑佳星;施鑫淼;郭华为;胡亚腾;李瑞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艾罗网络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9/06 | 分类号: | H02J9/06;H02J3/38 |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项军 | 
| 地址: | 3115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储能变流器 配电网 第一开关 离网 工作模式 输出电压信号 负载供电 控制电路 切换装置 供电技术领域 检测控制电路 分闸操作 合闸操作 无缝切换 微电网 检测 并网 | ||
本发明涉及微电网供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储能变流器的并离网切换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开关装置,分别连接配电网、储能变流器;以及检测控制电路,分别连接配电网、第一开关装置、储能变流器;当检测到配电网的输出电压信号丢失时,控制电路控制第一开关装置进行分闸操作,储能变流器进入离网工作模式,储能变流器为负载供电;当检测到配电网的输出电压信号时,控制电路控制第一开关装置进行合闸操作,储能变流器进入并网工作模式,配电网为负载供电。通过使用本发明,可以实现以下效果:可以实现并、离网工作模式的无缝切换;满足单一故障,提高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电网供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同端口输出的储能变流器的并离网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得益于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微电网在我国发展迅速,其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微电网包括并网运行和离网运行两种运行模式。在并网运行模式下,当配电网出现断电故障或计划性停电时,微电网系统需要由并网运行模式切换至离网运行模式,此时可由微电网内的储能变流器作为主电源提供整个微电网所需的电能。当配电网正常时,微电网系统由离网运行模式切换至并网运行模式。
而对于一些并离网输出在同一个端口的变流器来说,这种并离网切换需要在离网时候,切断与市电的联系,以防止离网的时候,市电恢复导致变流器损坏,现有装置不能实现负载的不间断供电。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储能变流器的并离网切换装置,用于实现负载的不间断供电。
储能变流器的并离网切换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开关装置,分别连接配电网、储能变流器;以及
检测控制电路,连接配电网、第一开关装置、储能变流器;用于检测配电网、储能变流器的输出电压信号,当检测到配电网的输出电压信号丢失时,控制电路控制第一开关装置进行分闸操作,储能变流器进入离网工作模式,储能变流器为负载供电;当检测到配电网的输出电压信号时,控制电路控制第一开关装置进行合闸操作,储能变流器进入并网工作模式,配电网为负载供电。
优选的,当检测到配电网的输出电压信号时,控制电路根据配电网、储能变流器的输出电压信号生成电压调节信号并发送到储能变流器,储能变流器根据电压调节信号调节储能变流器的输出电压信号,当储能变流器的输出电压信号与配电网的输出电压信号相同时,控制电路控制第一开关装置进行合闸操作。
优选的,当所述配电网输出电压信号未达到设定要求时,控制第一开关装置进行分闸操作,控制储能变流器进入离网工作模式。
优选的,所述第一开关装置为交流接触器,所述交流接触器包括第一线圈、第一触点、第二触点,所述第一线圈的两端连接检测控制电路,所述第一触点的一端连接储能变流器的火线侧,第一触点的另一端连接配电网的火线侧,所述第二触点的一端连接储能变流器的零线侧,第二触点的另一端连接配电网的零线侧。
优选的,所述交流接触器还包括:第三触点,所述第三触点的一端连接储能变流器的零线侧,第三触点的另一端连接配电网的地线侧,第三触点与第一触点、第二触点互锁。
优选的,还包括与第一开关装置数量相同的第二开关装置,所述第二开关装置的一端连接检测控制电路,另一端连接对应的第一开关装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开关装置为第一继电器,所述第一继电器包括第二线圈、第四触点,所述第二线圈的两端连接检测控制电路,第四触点的一端连接检测控制电路,另一端连接对应的第一开关装置。
优选的,还包括:第三开关装置、第四开关装置,所述第三开关装置分别连接第一触点的输出端、储能变流器以及检测控制电路,所述第四开关装置分别连接第二触点的输出端、储能变流器以及检测控制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艾罗网络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艾罗网络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758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