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卷带式沉淀池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73617.0 | 申请日: | 2018-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484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英;张琛;亓万琦;张伟;盛东方;徐心远;张骏鹏;黄圣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成都川力智能流体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B01D21/2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刘燕武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卷带式 沉淀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卷带式沉淀池,包括池体,在池体内垂直布置有承托配水墙、承托出水墙和隔泥板,并将池体分割为进水区、沉淀区、出水区和排泥区,排泥区布置在沉淀区一端并由隔泥板分隔,在承托配水墙与承托出水墙之间还水平布置有至少一组沿垂直于隔泥板方向行进的卷带组件,并由卷带组件将沉淀区分割为多个子沉淀区,隔泥板上对应每组卷带组件设置一个排泥槽,排泥区内还布置有倾斜向上穿过排泥槽并可抵住卷带组件的刮泥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增大沉淀效率,缩短颗粒沉降距离,缩短沉淀时间,在相同处理能力情况下,从而大大缩小沉淀池体积,使土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且解决斜管/板沉淀池排泥不畅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卷带式沉淀池。
背景技术
重力作用下,将水中悬浮颗粒分离的构筑物为沉淀池。在水处理过程中,经混合、絮凝后,水中悬浮颗粒已形成粒径较大的絮凝体,需要在沉淀构筑物中去除。即使是常年水质较清的水源,为适应雨后浑浊度增大的特点,也需要建造沉淀构筑物来去除水中浊度。在正常情况下,沉淀池能够去除水中90%以上的悬浮物,优于滤池过滤去除悬浮固体的效果。
不同形式的沉淀池构造有所差别,但分离悬浮颗粒的原理基本相同。一般有竖流式沉淀池,平流式和辐流式沉淀池。其中,竖流式沉淀池内水流向上运动,悬浮颗粒向下运动,因此主要去除沉降速度大于水流速度的颗粒,表面负荷较小,占地面积较大,直接限制该沉淀池的应用。辐流式沉淀池内水流从池中心流向周边,水平流速逐渐减小,沉降杂质沉淀到底部。这种沉淀池占地面积较大,构造相对复杂,出水均匀性较差。因此大多用于高浊度水的预沉处理,或出水浊度要求不高的污水处理。因此,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平流沉淀池。
平流沉淀池应用较早,使用范围广泛,其结构简单,性能稳定,耐一定的冲击负荷,去除率较高,建成后管理也较为方便。但平流沉淀池占地面积较大,配、出水不宜均匀,水流流态复杂,去除悬浮颗粒的效果,常受池体构造和外部条件的影响,因此,在如今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人民对生活用水水质、水量要求逐步提高,平流沉淀池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1904年,Hazen提出浅池理论:在沉淀池容积一定的条件下,池深越浅,沉淀面积越大,悬浮颗粒去除率越高。由此开发出斜管/板沉淀池:在平流式或竖流式沉淀池的沉淀区内利用倾斜的平行管或平行管道(有时可利用蜂窝填料)分割成一系列浅层沉淀层,被处理的和沉降的沉泥在各沉淀浅层中相互运动并分离。斜管沉淀池处理效率高,水流流态稳定,占地面积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平流沉淀池的缺点,但同时,由于停留时间短,其缓冲能力差,对混凝要求高,且因为斜管沉淀池本身的构造原因,其本身斜管斜板的长度和倾角难以平衡:斜板斜管的长度越长,倾角越小,沉降效率越高。但斜板斜管过长,制作和安装都比较困难,而且长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长度对沉降效率的提高却是有限的;倾角越小,其排泥越困难,微生物易挂膜在填料上,对出水水质造成影响,且日积月累有坍塌的危险。维护管理十分繁琐。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卷带式沉淀池,能够显著解决平流式沉淀池占地面积大、斜管斜板沉淀池排泥困难、管理复杂等问题,以提高水处理的质量与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卷带式沉淀池。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卷带式沉淀池,包括池体,在池体内垂直布置有承托配水墙、承托出水墙和隔泥板,并将所述池体分割为进水区、沉淀区、出水区和排泥区,其中,进水区、沉淀区、出水区沿污水进出方向依次布置并由所述承托配水墙和承托出水墙分隔,所述排泥区布置在沉淀区一端并由隔泥板分隔,在承托配水墙与承托出水墙之间还水平布置有至少一组沿垂直于隔泥板方向行进的卷带组件,并由所述卷带组件将所述沉淀区分割为多个子沉淀区,所述隔泥板上对应每组卷带组件设置一个排泥槽,所述排泥区内还布置有倾斜向上穿过所述排泥槽并可抵住所述卷带组件的刮泥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成都川力智能流体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同济大学;成都川力智能流体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736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保高稳定性消泡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比重分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