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杏鲍菇菌种复壮筛选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73536.0 | 申请日: | 2018-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614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卓智勇;陈长茂;周勤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品品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宋涛 |
地址: | 222200 江苏省连云港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培养基 杏鲍菇 筛选 菌种复壮 琼脂 菌种 氯化钾 葡萄糖 生长环境 无菌培养 醋酸钠 麦芽汁 木质素 酵母 器皿 发酵 接种 检测 生长 记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杏鲍菇菌种复壮筛选方法,具体由以下步骤进行筛选:步骤一:将葡萄糖、酵母、琼脂、木质素为第一培养基;将麦芽汁、琼脂、醋酸钠、氯化钾为第二培养基;步骤二:将步骤一中得到的第一培养基和第二培养基各取相应的一部分作为第三培养基;步骤三:将第一培养基、第二培养基和第三培养基分别移送至无菌培养器皿内,再将待筛选的杏鲍菇菌种分别接种至第一培养基、第二培养基和第三培养基上。通过不断记录调节生长环境,进而对不同的培养基进行检测,从而得知嘴优秀,发酵效力最高、生长最好的杏鲍菇菌种,从而实现杏鲍菇的筛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杏鲍菇复壮筛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杏鲍菇菌种复壮筛选方法。
背景技术
杏鲍菇由于因长期在人工培养上移种传代而导致衰退,也因病菌的入侵影响了菌种繁殖的推滑,使得杏鲍菇往后生长越发漫长,形成质量也越发低下,大大的影响了菌菇栽培的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杏鲍菇菌种复壮筛选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杏鲍菇由于因长期在人工培养上移种传代而导致衰退,也因病菌的入侵影响了菌种繁殖的推滑,使得杏鲍菇往后生长越发漫长,形成质量也越发低下,大大的影响了菌菇栽培的效益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杏鲍菇菌种复壮筛选方法,具体由以下步骤进行筛选:
步骤一:将葡萄糖、酵母、琼脂、木质素为第一培养基;将麦芽汁、琼脂、醋酸钠、氯化钾为第二培养基。
步骤二:将步骤一中得到的第一培养基和第二培养基各取相应的一部分作为第三培养基。
步骤三:将第一培养基、第二培养基和第三培养基分别移送至无菌培养器皿内,再将待筛选的杏鲍菇菌种分别接种至第一培养基、第二培养基和第三培养基上。
步骤四:将步骤三中的三种培养基中的杏鲍菇菌种继续进行培养,待菌株长至5-6mm时挑选中等偏大,外表丰满、色白、有光泽的菌株每种培养基各挑选2株。
步骤五:将步骤四挑选的菌株移送至环境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85-90%条件下进行培植,且分别记录菌株在8h、12h、24h、60h后的生长情况,并依次递增以6d、12d、20d对生长的菌株的生长情况进行记录对比。
步骤六:将步骤五最后得到的菌株中,筛选中等偏大,外表丰满、色白、有光泽的菌株进行28-30℃的条件下培养65-70h,在对培养后的菌株进行记录统计。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中的培养基均进行25-30min的115-125℃的灭菌处理,其PH值均为6.35-6.4。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中第一培养基中葡萄糖、酵母、琼脂、木质素的使用比列为0.5:1.5:7:1,且第二培养基中麦芽汁、琼脂、醋酸钠、氯化钾的使用比列为6:2:0.8:1.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培养基、第二培养基和第三培养基分别分别加入蒸馏水,并进行混合处理,且培养基与水的比列为1:2.5。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五和步骤六中人员需记录菌株的生长高度、直径、色泽、隆起大小和形状的生长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对中培养基进行栽培和混合栽培,通过不断记录调节生长环境,进而对不同的培养基进行检测,从而得知嘴优秀,发酵效力最高、生长最好的杏鲍菇菌种,从而实现杏鲍菇的筛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品品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品品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735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