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药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72028.0 | 申请日: | 2018-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916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朱钰方;田正芳;刘加星;阮志军;陈砚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冈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K41/00 | 分类号: | A61K41/00;A61K9/51;A61K47/34;A61K47/02;A61K47/22;A61K31/704;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彭劲松 |
地址: | 438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药物 载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药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材料学领域。本发明的多功能药物载体具有磁热治疗、光热治疗功能,其包括金属有机框架ZIF‑90外层、聚多巴胺中间层和Fe3O4颗粒内核。以超顺磁Fe3O4颗粒为内核,以多巴胺碱性条件自聚合形成聚多巴胺包覆Fe3O4颗粒(Fe3O4@PDA),以Zn2+为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咪唑‑2‑甲醛(ICA)组装复合Fe3O4@PDA颗粒制备得到本发明的多功能药物载体Fe3O4@PDA@ZIF‑90颗粒。本发明的多功能药物载体可高含量负载抗癌药物,可实现药物化疗协同磁热治疗、光热治疗功能的癌症治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学领域,涉及一种药物载体,具体来说是一种具有磁热治疗、光热治疗功能的多功能药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癌症发病率逐年升高,死亡率高,癌症在发展中国家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第二大死亡率疾病。目前,临床上癌症治愈率低,即使治愈,癌症的复发率极高,并且容易转移。因此,癌症治疗已成为当今世界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癌症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线治疗、药物化疗、基因治疗和热疗等。手术治疗虽然可以切除大部分的肿瘤组织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但其创伤性比较大,不能彻底消灭癌细胞,其残余的癌细胞在一定时间内还会再生长。放射线治疗是利用X射线、γ射线等的电离辐射来抑制细胞的生长,放射线治疗的并发症比较多。手术治疗和放疗属于局部治疗,只对肿瘤部位有效,而对于潜在的、未检测到的转移病灶和已经发生临床转移的癌症则难以发挥效果。药物化疗是一种全身治疗手段,无论采用什么途径给药(口服、静脉和体腔给药等),化疗药物都会随着血液循环遍布全身绝大部分器官和组织。虽然药物化疗对于具有全身播撒倾向的肿瘤及已经转移的中晚期肿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药物化疗是通过血液循环的方式达到病灶部位,在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对正常组织也有较大的损伤,还存在疗效低的缺点。因此,采用结合疗法可提高癌症的治疗效果,即多种癌症治疗方法同时作用于同一肿瘤部位,其中药物化疗和热疗的结合是重要方法之一。
光热治疗和磁热治疗是目前比较有效的两种热疗方法。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对热敏感性比正常细胞或组织强,当温度在43℃以上并持续一定时间后,肿瘤细胞就会受阻、解体,以至死亡。人体正常细胞或组织在体温升高的情况下,由于机体的调节作用,保证在体温升高时,甚至在达到43℃以上时,组织损伤不大,且能够修复。
光热治疗是利用近红外光(NIR)具有较大的穿透力,将具有光热转换性能的纳米颗粒注射到肿瘤组织处,对肿瘤组织进行局部的光照,利用纳米颗粒在NIR照射下产生的局部高温加速肿瘤细胞凋亡。磁热治疗是将肿瘤组织部位在外加交变磁场(AFM)的条件下加热到43-48℃,在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前提下加速癌细胞凋亡。磁热治疗和光热治疗的治疗时间短,治疗效果明显且副作用小。因此,设计制备兼具药物化疗和磁热治疗、光热治疗协同作用的药物载体用于癌症治疗,将有助于提高癌症的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磁热治疗、光热治疗功能的多功能药物载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药物治疗癌症效果有限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具有磁热治疗、光热治疗功能的药物载体,其包括金属有机框架ZIF-90外层、聚多巴胺(PDA)中间层和Fe3O4颗粒内核;所述的药物载体的颗粒粒径优选为50~550nm;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ZIF-90外层的层厚10~100nm,PDA中间层的层厚5~50nm,Fe3O4颗粒内核的粒径为20~25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冈师范学院,未经黄冈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720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