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化污泥脱水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66020.3 | 申请日: | 2018-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96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学科;焦海亮;吴建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壹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4 | 分类号: | C02F11/14;C02F1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403 天津市北辰区北辰经济***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脱水系统 在线监测器 反应罐 液位计 脱水 自动化 污泥脱水效果 污泥含水率 中和剂储罐 自动化控制 自动化模块 控制系统 脱水装置 污泥减量 缓冲罐 酸化剂 污泥 储罐 加药 泥泵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化污泥脱水系统及方法,包括进泥泵、酸化剂储罐、中和剂储罐、一号反应罐、一号pH在线监测器、一号液位计、二号反应罐、二号pH在线监测器、二号液位计、缓冲罐、脱水装置、自动化模块控制系统,针对污泥含水率高、不易脱水的特点,自动化控制污泥加药和脱水,提高污泥脱水效果,实现污泥减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泥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化污泥脱水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污泥是污水处理的副产物,产量大且含水率高。污泥成分复杂,其固体成分中有机质含量高,含有氮、磷、钾等营养成分,还含有重金属、致病微生物等污染物质,经妥善处理后可资源化利用。但是由于污泥含水率较高,导致其产量巨大。一般未经脱水的污泥含水率在97%左右,经脱水的污泥其含水率在85%左右,当污泥含水率从97%降到85%时,污泥体积减小了80%。因此,污泥脱水是污泥减量的最有效处理手段。
污泥脱水方法有自然干化法和机械脱水法。自然干化法主要构筑物是污泥干化场,一块用土堤围绕和分隔的平地,如果土壤的透水性差,可铺薄层的碎石和砂子,并设排水暗管,依靠下渗和蒸发降低流放到场上的污泥含水量,下渗过程约经2~3天完成,可使含水率降低到85%左右,此后主要依靠蒸发,数周后可降到75%左右,该方法脱水周期长、占地面积大、且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机械脱水法有过滤法和离心法两种,通常污泥需要先进行预处理,改善脱水性能后再进行脱水,污泥脱水后的含水率与污泥性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市政污泥经过简单的投加无机盐或高分子混凝剂,再进行机械脱水,脱水后污泥的含水率在80%~85%之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化污泥脱水系统及方法,针对污泥含水率高、不易脱水的特点,自动化控制污泥加药和脱水,提高污泥脱水效果,实现污泥减量。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动化污泥脱水系统,包括:进泥泵,与污水厂污泥储池相连接;一号反应罐,与进泥泵相连接,配有一号搅拌器、一号pH在线监测器、一号液位计和一号出料泵;酸化剂储罐,出液管路上配有酸化剂加药泵,酸化剂加药泵与一号反应罐相连接;二号反应罐,与一号出料泵相连接,配有二号搅拌器、二号pH在线监测器、二号液位计和二号出料泵;中和剂储罐,出液管路上依次配有中和剂加药泵,中和剂加药泵与二号反应罐相连接;缓冲池,与二号出料泵相连接,配有缓冲泵;脱水装置,与缓冲泵相连接;自动化模块控制系统。
优选的,自动化模块控制系统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根据一号pH在线监测器反馈的数据,控制酸化剂加药泵的开启,以控制酸化剂储罐中的溶液进入一号反应罐中;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根据二号pH在线监测器反馈的数据,控制中和剂加药泵的开启,以控制中和剂储罐中的溶液进入二号反应罐中;
第三控制模块,用于根据一号液位计反馈的数据,控制进泥泵的开启,以控制污水厂的污泥进入一号反应罐中;
第四控制模块,用于根据二号液位计反馈的数据,控制一号出料泵的开启,以控制一号反应罐中的溶液进入二号反应罐中。
一种自动化污泥脱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污水厂的污泥溶液泵入一号反应罐中,通过一号液位计控制进泥泵的开启,当一号反应罐的液位高于预设上限时,关闭进泥泵,当一号反应罐的液位低于预设下限时,开启进泥泵;
(b)向一号反应罐中泵入酸化剂并搅拌,通过一号pH在线监测器控制酸化剂加药泵的开启,当pH高于预设上限时,开启酸化剂加药泵,当pH低于预设下限时,关闭酸化剂加药泵;
(c)一号反应罐中的污泥溶液泵入二号反应罐中,通过二号液位计控制一号出料泵的开启,当二号反应罐的液位高于预设上限时,关闭一号出料泵,当二号反应罐的液位低于预设下限时,开启一号出料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壹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壹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660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