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糖-聚乙二醇-DSPE偶联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62535.6 | 申请日: | 2018-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505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彭海生;杜智敏;廉明明;李文华;唐淑坤;李明慧;刘肖莹;张长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107 | 分类号: | A61K9/107;A61K9/12;A61K47/26;A61K47/24;C08G65/333;C08G65/331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马鑫 |
地址: | 15008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乙二醇 dspe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糖‑聚乙二醇‑DSPE偶联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所述糖‑聚乙二醇‑DSPE偶联化合物是将糖与磷脂酰乙醇胺(DSPE)‑聚乙二醇(PEG)偶联后得到。所述糖为单糖、双糖、多糖或乙酰化的上述糖,其中单糖包括甘露糖、半乳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双糖包括麦芽二糖,多糖包括麦芽三糖。DPSE是人工合成磷脂,具有亲脂性作用,PEG为亲水性物质,糖配体为靶向材料的靶标。本发明的化合物可用于设计靶向性载体,特别是脂质体与胶束,也可用作表面活性剂。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了所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的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控制,操作简单,产物易提纯,收率高。产物可以应用到生物研究中,对药物载体制备和疾病治疗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修饰纳米载体的靶向药物材料,特别涉及一种糖与聚乙二醇-DSPE偶联后得到糖-聚乙二醇-DSPE偶联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属于医药(药物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脂质体最初是由英国学者Bangham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磷脂分散在水中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的双分子层,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称为脂质体。1971年英国莱门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于药物载体。从此脂质体作为一种靶向给药系统新剂型,开始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脂质体载药系统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前途的靶向给药载体之一,从而得到广泛研究应用。脂质体的原料是脂类化合物,如磷脂,胆固醇等。磷脂具有双亲性,可以自发的形成磷脂双分子层的封闭囊泡,药物可包封在囊泡里面,在脂质体表面经不同材料的化合物修饰后,可以特异性的把药物输送到病变组织并且靶向性释放药物,从而提高靶向治疗效果。
葡萄糖转运体是一类镶嵌在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质,以易化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转运葡萄糖,可被葡萄糖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葡萄糖转运体特异性转运底物有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及其衍生物等,葡萄糖转运体与这些底物修饰的相应配体结合,形成的配体复合物发生微观簇集,随后内陷,被细胞内吞进入溶酶体,释放出药物。
磷脂类化合物其应用相对较早的是在食品加工及保健品研究等领域,随着研究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功能化磷脂的应用和制备逐渐地被人们应用到药物制剂领域,在如今最活跃的脂质体技术领域,不同糖分子修饰的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功能化磷脂不仅是脂质体技术的車要原料之一,而且其衍生物也正在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拓展脂质体制备领域,本发明发明人设计并合成了几种可被葡萄糖转运体的转运介导的新型糖配体偶联化合物,并对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其脂溶性的1,2-二硬酯酰-SN-甘油-3-磷酰乙醇胺(DSPE)分子嵌入脂质体双分子层中,水溶性的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麦芽二糖、麦芽三糖部分暴露在脂质体表面,被细胞膜表面的葡萄糖转运体高效识别,从而实现了靶向性给药。
不同类型糖-PEG-DSPE偶联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主要用于制备靶向性脂质体,但是这些化合物合成过程复杂,后处理困难,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成熟的合成工艺报道。本发明工艺操作简单,收率高,反应过程不使用剧毒、危险等试剂,反应监控不需要价格高昂的设备,只需要TLC点板监测即可,生产成本低,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操作简单,适用性强,绿色环保,适合工业化生产等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类纳米载体修饰的靶向分子,该类分子可用于设计靶向性药物纳米载体,特别是纳米脂质体与胶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种糖-PEG-DSPE偶联化合物,是将糖与磷脂酰乙醇胺(DSPE)-聚乙二醇(PEG)偶联后得到。
其中,优选的,所述的糖为单糖、双糖或多糖,其中所述的单糖包括甘露糖、半乳糖、阿拉伯糖、葡萄糖,所述的双糖为麦芽二糖,所述的多糖为麦芽三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未经哈尔滨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625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