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两性聚醚类聚羧酸化合物制备减胶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61315.1 | 申请日: | 2018-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386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柯凯;张雨婷;严明;陈艳林;熊焰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83/06 | 分类号: | C08F283/06;C08F220/34;C08F230/02;C08F228/02;C04B24/16;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武汉帅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20 | 代理人: | 朱必武;周瑾 |
地址: | 430068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性 类聚 羧酸 化合物 制备 减胶剂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性聚醚类聚羧酸化合物制备减胶剂的方法。所述的两性聚醚类聚羧酸化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组分制备而成:两性聚醚类聚羧酸化合物35‑45份,醇胺类化合物4‑10份,多元醇0.5‑4份,润滑剂0.08‑0.6份,乳化分散剂0.02‑0.08份,异硫氰化合物0.01‑0.1份,余量为水,总质量100份,上述各组分投入到反应釜中,充分搅拌0.5小时,即获得所述两性聚醚类聚羧酸化合物制备的减胶剂。本发明以800分子量聚醚大单体、阳离子小单体为主要原料,制备主链较短侧链也偏短的聚羧酸减胶剂分子构型,使减胶剂分子具备较好的空间位阻作用的同时,避免与聚羧酸减水剂构成直接竞争关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建筑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两性聚醚类聚羧酸化合物制备减胶剂的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减胶剂又称混凝土增效剂,能提高混凝土和易性及后期强度,或是显著减少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减胶剂也越来越受到行业的关注。现阶段,减胶剂的发展和应用虽然越来越广泛,但是实际应用中适应性问题频发,影响减胶剂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减胶剂组分多以醇胺类化合物为主要功能组分,种类较为单一,因此进一步扩充减胶剂的制备途径,对减胶剂的扩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减胶剂组分中的主要功能组分为醇胺类的阳离子单体,可以吸附到减水剂难以分散的微集料表面,利用静电斥力效应分散微集料,辅以其他功能组分,配合减水剂的作用,达到减胶分散的效果。但是减胶剂主要功能单元的分子量都普遍较小,基本不具备空间位阻作用,减胶分散能力有所局限。减胶剂与减水剂的分子结构类型差异较大,存在着一定的匹配性的问题,这严重制约着减胶剂的应用与发展。为提高减胶剂的减胶分散能力,改善聚羧酸减水剂与减胶剂的匹配性,本发明采用聚合两性聚醚类聚羧酸化合物的技术路线,拓宽减胶剂的制备途径。
专利CN105036587A公开了一种高性能混凝土增效剂及其制备方法,是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的:分散组分5%-7%,增强组分10%-15%,活性激发组分3%-5%,络合组分2%-4%,余量为水。该发明的高性能混凝土增效剂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提升混凝土的综合性能,并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可以降低混凝土中水泥用量10%,降低使用成本。
专利CN106116224A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混凝土增效剂,具体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二异丙基乙醇胺26-42份,季戊四醇2-8份,木质磺酸钠15-26份,十六烷基三甲基氢氧化铵8-16份,黄原胶1-6份,烷基糖苷5-13份,水40-80份。该多功能混凝土增效剂能够减少水泥用量,够增强混凝土的强度,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和抗融冻性,提高抗渗性。
专利CN105906230A公开了一种高性能混凝土用多功能减胶剂及其制备方法,由改性聚醚、混合醇胺、的混合醇、不饱和酸、改性硅氧烷、引发剂和水组成。该发明的高性能混凝土用多功能减胶剂减少混凝土所用胶凝材料用量的同时能够保持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变,并能提高混凝士的抗冻性及抗碳化等耐久性。
区别于以上专利,本发明采用聚合两性聚醚类聚羧酸化合物的技术路线,即采用聚醚大单体、丙烯酸与阳离子小单体聚合,辅以其他小料,获得分子量偏小、主链长度较短的减胶剂分子构型,不仅能提高减胶剂组分与聚羧酸减水剂的匹配能力,还能使减胶剂获得一定的空间位阻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性聚醚类聚羧酸化合物制备减胶剂的方法。
本发明的设计思想是以800分子量聚醚大单体、丙烯酸、阳离子小单体为主要原料,辅以其他小料制备聚羧酸减胶剂,减胶分散能力强,适应性好。本发明以800分子量聚醚大单体为主要原料,使减胶剂分子具备较好的空间位阻作用,获得的偏短侧链也不会与聚羧酸减水剂的长侧链产生干扰,并辅以较合理的链转移剂用量,控制得到主链较短的分子构型,引入的阳离子小单体接枝到主链上,使得减胶剂分子具备吸附并分散负电性微集料的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工业大学,未经湖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613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