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刀探针及微创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60930.0 | 申请日: | 2018-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59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晴蕾;邓中山;刘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B18/14 | 分类号: | A61B18/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探针传输 液态金属 探针 可弯折 连接阀 微创 发生器连接 探针头 填充 人体呼吸道 传统刚性 临床治疗 人体内脏 数目增加 探针单元 有效解决 肿瘤治疗 消化道 电连接 灵活度 自由端 单极 连通 肿瘤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纳米刀探针及微创设备,所述纳米刀探针包括:液态金属连接阀、IRE发生器连接端口以及可弯折的探针传输管,探针传输管为多根,探针传输管与液态金属连接阀的一端连通,IRE发生器连接端口与液态金属连接阀的另一端电连接,每根探针传输管的自由端均设有探针头,探针传输管和探针头内均填充有液态金属。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纳米刀探针及微创设备,通过设置多组由可弯折的探针传输管并填充液态金属形成的探针单元,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刚性单极探针数目增加时操作困难的缺点,而且利用可弯折液态金属探针的特性,可将其经由人体呼吸道和消化道导入人体内脏的局部进行肿瘤治疗,提高了肿瘤在临床治疗中的灵活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消融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纳米刀探针及微创设备。
背景技术
肿瘤是目前公认的世界性医疗难题,它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物理消融治疗等方法。但是传统方法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可能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治疗效果不佳,给患者造成较大痛苦等。
目前,不可逆性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治疗肿瘤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具有现有物理治疗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表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不可逆性电穿孔治疗肿瘤属于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它采用高电压段脉冲使肿瘤细胞膜发生不可恢复的纳米级穿孔,引起细胞内环境破坏,导致细胞凋亡与坏死。不可逆性电穿孔技术与传统消融技术相比,具有界限清晰、组织选择性好、不受血流热/冷吸除作用影响、消融时间短等优点。作为一种物理疗法,不可逆性电穿孔技术适应症较广、副作用小、并发症少且治疗后效果较为明显。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当中,不可逆性电穿孔治疗肿瘤的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在不可逆性电穿孔治疗肿瘤的临床实验中,通常采用两根及两根以上单极探针对肿瘤部位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电极探针的放置要求覆盖整个肿瘤部位。不可逆性电穿孔的消融效果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脉冲的形状、长度等以及电极形状、直径、电极之间的间距、电极插入深度等,均可以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目前所采用的单极探针多为刚性材料,对于深部肿瘤,传统单极刚性探针的效果非常有限。此外,对于尺寸略大的肿瘤,需要多支电极探针,应用多支单极探针进行治疗在操作上不够方便。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纳米刀探针及微创设备,解决了现有的单极刚性探针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的灵活度低以及多根单极探针操作复杂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纳米刀探针,具体包括:液态金属连接阀、IRE发生器连接端口以及可弯折的探针传输管,所述探针传输管为多根,多根所述探针传输管与所述液态金属连接阀的一端连通,所述IRE发生器连接端口与所述液态金属连接阀的另一端电连接,每根所述探针传输管的自由端均设有探针头,所述探针传输管和探针头内均填充有液态金属。
优选地,所述纳米刀探针还包括:操作手柄,所述液态金属连接阀内置于所述操作手柄内部,所述操作手柄外侧设有与每根所述探针传输管对应的调节按钮,所述调节按钮用于调节所述探针传输管伸出所述操作手柄外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液态金属连接阀包括:液态金属存储腔、传输电线连接端口以及多个探针传输管连接端口,所述液态金属存储腔内填充有所述液态金属,所述传输电线连接端口以及多个探针传输管连接端口分别与所述液态金属存储腔连通,所述探针传输管分别与所述探针传输管连接端口对接,所述传输电线连接端口通过传输电线与所述IRE发生器连接端口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探针传输管上标识有刻度线。
优选地,所述探针头为一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探针头的开口端与所述探针传输管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609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斐波那契分布的电极的导管
- 下一篇:射频加热探针装置及射频消融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