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耐电弧测量与控制的电子系统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058804.1 | 申请日: | 2018-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8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 发明(设计)人: | 彭月祥;邹德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立改 |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输出口 固态继电器 电弧 可变电阻 机械继电器 电子系统 依次连接 测量 三极管 引脚 外围设备 测量技术领域 核心控制电路 串口 交流接触器 耐电弧材料 续流二极管 测试材料 耐电弧性 双向串口 外部连接 主控板 并联 指令 测试 外部 通信 | ||
1.一种用于耐电弧测量与控制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FPGA、三极管、续流二极管、机械继电器、交流接触器、可变电阻、固态继电器,以FPGA为核心控制电路,FPGA的外部连接了一个指令串口,用来接收上位机的指令,与FPGA进行通信;同时FPGA的外部还连接了5个输出口,对4路机械继电器和一个固态继电器进行控制,分别来控制继电器的工作情况,从而控制对不同阶段耐电弧的测量;
其中作为输出口1的引脚出来连接了一个三极管,用来增大其后连接的继电器驱动电流,三极管后面连接了一个续流二极管,是用来在突发情况下,防止突变电压损坏FPGA,续流二极管后面连接为机械继电器,用来控制时间通断,机械继电器后面连接了一个交流接触器,以小电流控制大电流,交流接触器的后面连接了一个可变电阻R1,可变电阻R1与固态继电器连接,固态继电器的作用为可频繁通断;
其中输出口2、3、4与输出口1并联,且除了可变电阻R1不同之外其他连接完全相同,输出口2处为可变电阻R2,输出口3处为可变电阻R3,输出口4处为可变电阻R4,输出口5的引脚其后面连接一个三极管,三极管后面连接一个固态继电器,上述的可变电阻R1、R2、R3、R4即与此固态继电器连接,固态继电器连接其他外围设备和测试材料,使得主控板对耐电弧材料进行测试。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耐电弧测量与控制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可变电阻R1、R2、R3、R4的电阻逐渐减小。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耐电弧测量与控制的电子系统,其特征在于,可变电阻R1,电阻能够调节为500Ω;可变电阻R2,电阻能够调节到150Ω;可变电阻R3,电阻能够调节到100Ω;可变电阻R4,电阻能够调节为50Ω。
4.采用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系统进行耐电弧测量与控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测试的前三个阶段中,电弧是不连续的,其电流强度为10mA,电弧持续时间逐渐增加,占空比从1/8到1/4到1/2;后四个阶段,电弧变为连续的,但电流从10mA逐渐增加为20mA、30mA、40mA;共七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60秒;
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上位机发送给FPGA开始指令,与FPGA进行握手操作,将FPGA各引脚进行复位;然后,发送第1阶段的操作指令给FPGA,FPGA对其指令进行解析,将输出口1的机械继电器闭合,同时将固态继电器以每秒钟前1/8通、后7/8断进行操作,此阶段进行的时间周期为60s;电流为10mA;如果在此过程进行期间,符合材料失效的条件,记录开始测试时间直至材料失效的总时间,此次测试结束,不进行下面6个阶段;如果此阶段进行完毕后,材料还没有失效,则继续进行第2阶段,发送第二阶段的操作指令给FPGA,依然是将输出口的机械继电器闭合,同时将固态继电器以每秒钟前1/4通、后3/4断进行操作,此阶段的进行时间周期为60s、电流为10mA,再次观察材料情况,如果材料在此期间,符合材料失效的条件,则记录开始测试时间直至材料失效的总时间,结束此次测试,不进行下面的操作;如果第二阶段过后,仍然没有失效,继续进行第3阶段,与1,2阶段不同的是固态继电器前1/2通、后1/2断,其他条件是相同的;如果第3阶段材料依然没有失效,则按顺序依次执行第4、5、6、7阶段;
(2)在依次进行第4、5、6、7阶段时,分别依次对应将输出口1、输出口2、输出口3、输出口4的机械继电器闭合,固态继电器以每秒钟全通进行操作,每个阶段都是以60s为时间周期,则电流强度依次分别10mA、20mA、30mA、40mA;
若在第4、5、6、7阶段中的某个阶段,材料失效,则记录开始测试时间直至材料失效的时间,此次测试结束,不进行它后面的操作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5880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