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动态自适应压缩感知的多用户检测方法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58223.8 | 申请日: | 2018-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675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聂高峰;田辉;肖佳莉;邓钢;范绍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北邮感知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柏杉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3 | 代理人: | 丁芸;项京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动态 自适应 压缩 感知 多用户 检测 方法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实施了一种基于动态自适应压缩感知的多用户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每个时隙中,对估计激活用户集和残余信号进行多次更新,并且每次都基于上一次更新的估计激活用户集以及相应计算的残余信号,来更新本次的估计激活用户集和残余信号,直到残余信号小于等于平均噪声功率。此时,估计的激活用户集等于真实的激活用户集,真实的激活用户数以及哪些用户处于激活状态都可以被确认,从而可以对接收到的多个用户发送来的叠加信号进行准确恢复。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动态自适应压缩感知的多用户检测方法,可以在URLLC场景下的上行免授权NOMA系统中实现多用户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用户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动态自适应压缩感知的多用户检测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上行免授权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系统是实现5G时代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Ultra 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的重要候选方案。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需要对接收到的叠加信号恢复为多个用户发送的原始信号,从而完成对接收信号的解调和译码,这一过程称之为多用户检测。在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要实现多用户检测,需要在接收到用户传输的数据之前,预先知道激活用户数以及哪些用户处于激活状态,然后才能将接收到的叠加信号恢复为多个用户发送的原始信号并完成对接收信号的解调和译码。
区别于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在URLLC场景下的上行免授权NOMA系统中,基站在接收到用户传输的数据之前,不会收到用户的信息,从而无法在接收到用户传输的数据之前知道激活用户数以及哪些用户处于激活状态。
因此,在URLLC场景下的上行免授权NOMA系统中,基站只能在接收到用户传输的数据之后,确认激活用户数以及哪些用户处于激活状态,以实现多用户检测。
目前,对于URLLC场景下的上行免授权NOMA系统,在接收到用户传输的数据之后,如何确认激活用户数以及哪些用户处于激活状态以实现多用户检测仍处于研究阶段,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实现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动态自适应压缩感知的多用户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在URLLC场景下的上行免授权NOMA系统中实现多用户检测。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动态自适应压缩感知的多用户检测方法,应用于基站,包括以下步骤:
A、获得预设数量个时隙的接收信号。
B、根据每个时隙内,接入基站的用户总数K,计算获得每个时隙中,接入基站的全部K个用户的等效信道矩阵H[j]。
C、将上一时隙的激活用户集及其所对应的等效信道矩阵,作为当前第j时隙的初始化激活用户集和初始化等效信道矩阵;根据该初始化等效信道矩阵和当前第j时隙的接收信号,计算获得当前第j时隙的初始化残余信号并记录;当j=1时,所述初始化激活用户集为空集。
D、判断所述当前第j时隙的初始化残余信号是否小于等于总平均噪声功率。
如果是,则将该初始化激活用户集确定为当前第j时隙的激活用户集,执行步骤G。
如果否,则基于初始化激活用户集,更新当前第j时隙的初始估计激活用户集;将初始估计激活用户集作为当前估计激活用户集,执行步骤E。
E、根据当前第j时隙接入基站的全部K个用户,在当前第j时隙的等效信道矩阵H[j],确定当前估计激活用户集所对应的当前等效信道矩阵;根据该当前等效信道矩阵和当前第j时隙的接收信号,计算获得当前第j时隙的当前残余信号并记录。
F、判断所述当前残余信号是否大于总平均噪声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北邮感知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北邮感知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582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