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满足深度要求的水产养殖检测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055130.X | 申请日: | 2018-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83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 发明(设计)人: | 陈永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永春 |
| 主分类号: | G01N33/18 | 分类号: | G01N33/18;G01N1/14;A01K63/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3000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遮挡 取样桶 底盘 检测设备 深度要求 采集 水产养殖 活性炭过滤网 电动排污阀 拉动牵引绳 有机物含量 排泄物 残余饲料 底盘内壁 进水水质 悬吊装置 活塞 浅水 可扭转 排污管 污垢 检测 混入 进水 启闭 水样 下潜 通气 清洗 水体 残留 水质 外部 配合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满足深度要求的水产养殖检测设备,其结构包括遮挡底盘、电动排污阀、排污管、取样桶、悬吊装置,本发明在进水水质采集时,可有效根据具体深度从外部通过拉动牵引绳与活塞相配合推动,控制进水和通气的启闭,从而实现根据深度对水样进行采集,有效避免在装置下潜过程中浅水的混入而导致有机物含量不一样,进而保证水质的检测精度,通过设置遮挡底盘和活性炭过滤网,可防止取样桶在工作时,水体中的排泄物以及残余饲料进入取样桶中,进而干扰取样桶的工作,同时设置遮挡底盘使得污垢能够进行有效的集中,采集完毕后,可扭转遮挡底盘进行清洗,避免了遮挡底盘内壁的物质残留对下次检测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检测设备,特别的,是一种可满足深度要求的水产养殖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各类水产品的需求也相应不断提升。因此,水产养殖业,也在不断的扩大发展。目前,水产养殖已不在是单靠人工操作,各种适用机器设备早已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引入其中,用以更好的帮助养殖人员,进行水产养殖。业界目前应用的水产养殖技术,其使用的技术设备还只是单纯的设备,即虽然在一些情况下,其可以监测水产养殖的环境,并获得环境数据,但是,在水产养殖设备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弊端:
由于水体中含有化学需氧量,导致了水体表面的有机物含量和水体深处的有机物含量不一样,现有的取样工具普遍采用人为手持取样,由于该限制,仅仅能够对水体表面进行取样,这样水样检测取样的结果必然存在差异性,并且没办法对水体深处取样导致了整个取样的难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满足深度要求的水产养殖检测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可满足深度要求的水产养殖检测设备,其结构包括遮挡底盘、电动排污阀、排污管、取样桶、悬吊装置,所述遮挡底盘为U型结构,并安装于取样桶的底端且两者之间螺纹旋合在一起,所述取样桶的顶端设置有悬吊装置且两者之间活动连接,所述取样桶的侧面底端连通有排污管,且排污管的端部安装有电动排污阀,所述电动排污阀与外界电源采用电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取样桶主要由换热装置、壳体、辅助装置组成,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换热装置与辅助装置,所述辅助装置位于壳体的内部顶端,所述换热装置的左右两端与壳体之间设置有间隙。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热装置主要包括进液管、导流管、冷却盘管、电控阀、出水管、出液管。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流管的上端固定连接在辅助装置上,导流管的底部与壳体的内部相连接,所述导流管的右侧设置有出水管,且出水管贯穿于壳体的外侧,所述出水管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有电控阀,且两者之间采用机械连接,所述冷却盘管套接在导流管外部,所述进液管上端贯穿壳体且下端与冷却盘管的顶端相连通,所述出液管固定连接于冷却盘管的右侧底端,并与壳体相贯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包括固定筒、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两端水平连接于固定筒的底端,所述过滤网与固定筒为一体化成型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悬吊装置包括悬吊绳、牵引绳、活塞,所述活塞的左右两端水平延伸至与导流管的内壁紧密连接,所述悬吊绳的下端与固定筒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悬吊绳的内部设置有牵引绳,牵引绳贯穿于固定筒、辅助装置的中部并与活塞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辅助装置主要包括转子、转动筒、固定杆、固定套。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动筒固定连接于固定筒的内部顶端,所述转动筒的内部设置有两个转子,并与牵引绳相配合活动连接,所述固定套套合于转动筒外侧,所述固定杆与固定套固定连接,并与固定筒内壁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滤网为活性炭过滤网,可以吸附有害气体和肉眼看不到的颗粒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永春,未经陈永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551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