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金属异物识别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053431.9 | 申请日: | 2018-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43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 发明(设计)人: | 郝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楚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V3/10 | 分类号: | G01V3/10;H02J50/60 |
| 代理公司: | 南京源古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0 | 代理人: | 马晓辉 |
| 地址: | 200125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充电 金属异物检测 金属异物 异物 充电 异物处理 判定 无线充电设备 正常充电过程 调节系统 发射能量 驱动频率 握手通信 异物检测 接收端 一对多 相减 错位 提示 发射 重复 环节 | ||
本发明一种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金属异物的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和被无线充电设备握手通信,第二步开始无线充电,第三步每充电一段时间,进行金属异物检测,如果有金属异物,进行异物处理;如果有不存在异物,继续正常充电,第四步:重复第二步到第三步,其中第三步中金属异物检测的过程:停止无线充电,开始异物检测;获取发射端的电流于电压,计算W1,把W1与W0进行相减,并与Wthd进行比较,如果W1‑W0≥Wthd,表示判定存在异物,进行异物处理环节,停止发射能量、进行提示;如果W1‑W0<Wthd,进表示判定不存在异物,调节系统的驱动频率为f1,进入正常充电过程。本发明的金属异物检测方法跟接收端没有关系,可以很好的支持一对多、错位充电等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充电领域,特别涉及到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金属异物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因其无需接口的便利而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其电磁能量耦合传递的原理决定了耦合空间内存在大功率的交变磁场,而交变磁场会使得金属等导电物品因涡流效应而发热,如果热量得不到释放而累积过高,就会引发危险。目前针对无线充电的金属异物识别主要有功率损耗效率比对法、温度监控法、线圈Q值法等。
目前功率损耗效率比对法原理是:需要在使用前测定一条合适的功率曲线,判定时使用这条曲线与工作状态进行比较,如果其超出误差阀值,判定其有异物。缺点是对产品的一致性要求非常的严格,或者其在每一款产品都要测量一条合适的功率曲线并存储大量数据或者做拟合计算;这种方法的另一个弊端是其对无线收发端不能很好的支持一对多的设备供电,因为接收端的差别会导致异物判定失败;另外,其原理决定了该设备不能很好的支持错位充电,因为错位同样会导致功率损失等充电参数改变而使得异物判定失败。
温度监控法的原理是:监测收发两端耦合空间的异常温升,如果达到一定阀值则判定有异物。该方法的缺点有:a、为了监测耦合空间的热量,需要添加温度传感器等额外装置 b、由于耦合空间比较大,为了监测大范围的温升,其可能需要添加更多的温度传感器c、上一条缺点可以使用热红外解决,但是热红外探头需要对准目标区域、随着距离的变化其灵敏度发生变化等缺点,同时,一般收发端都使用了比较完整的坚硬的隔磁片,红外探头比较难以找到一个好的位置来监测整个空间,并且结构上会大大复杂化 d、由于其光学结构的特性,导致其很可能被异物盖住探头,如户外条件就不太方便使用这种方法
线圈Q值法的原理是:通过添加Q值测量电路或者由本身的损耗来计算Q值,一旦空间存在金属异物,其会影响收发线圈的电感或者互感,通过对线圈Q的计算,来判定是否有异物。该方法的缺点是:a、一般为了提高灵敏度,需要添加额外的Q值检测线圈电路,增加了系统复杂度。
发明内容
1、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有常规的无线充电对金属异物的识别方法,功率损耗效率比对法不支持一对多设备供电,不支持错位充电;温度监控法需要很多的温度传感器,成本高,设备复杂,线圈Q值法,系统复杂。
2、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楚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楚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534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