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手机便携式温控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50987.2 | 申请日: | 2018-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83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康宇;邹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23/19 | 分类号: | G05D23/19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仝林叶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机 主控单元 加热组件 制冷组件 夹层 温度检测装置 阈值时 内壁 外壁 导线电性连接 温度感应装置 温度调控器 温度可调控 使用寿命 手机壳体 用户体验 温控器 电池 受损 检测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手机便携式温度调控器。本发明所述手机壳体由内壁和外壁组成,内壁和外壁之间形成夹层,主控单元、温度检测装置、加热组件和制冷组件均设置在夹层里,主控单元分别与温度检测装置、加热组件、制冷组件均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温度感应装置用于检测夹层区内的温度;所述主控单元用于在接收到的温度值高于上限阈值时,打开所述制冷组件;主控单元用于在接收到的温度值低于下限阈值时,打开所述加热组件。本发明使得手机的温度可调控,保护电池等元件不会受损,延长手机的使用寿命,且保证手机在不同的外界温度下都可以正常工作,从而增强用户体验,增加使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涉及手机及其温度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来看,手机的电池均采用锂离子或是锂聚合物电池。从电池内部结构来讲,这些电池基本上就是正负两级以及液态/胶状电解液。在正常温度下使用,电池内的锂离子会保持不错的活性,电解液会通过化学反应进行迁移和填补,在电池的正负极出现电势差进而产生电流。而在低温环境下,这些电池内都会产生锂离子沉积现象,也就是说它的活性逐渐变低、扩散性变差,不再和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电阻变大、电池的放电能力变弱。电池实际工作电压的降低,依靠电池供电的手机就会出现“跳电”情况,甚至是触发低温自保护机制将手机进行自动关机,进而影响手机用户体验。同样在炎热的夏天,如果手机温度高于45℃,就会破坏锂电池内的化学平衡,导致锂电池中的不利副反应与产物被激化出更多热反应,触发更多危险情况发生。现在手机使用的锂聚合物电池虽然有弹性的包装吸收热膨胀的能量,可是随着聚合物包装的膨胀,却有可能挤压到电路板与其他零件,容易造成手机内部电路的短路或电弧产生。电弧能够产生超过摄氏10000度的高温,将可能点燃其他聚合物材料及点燃软包装,造成手机燃烧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手机便携式温度调控器。
本发明一种手机便携式温度调控器,包括手机壳体,其特征是,所述手机壳体由内壁和外壁组成,内壁和外壁之间形成夹层,主控单元、温度检测装置、加热组件和制冷组件均设置在夹层里,主控单元分别与温度检测装置、加热组件、制冷组件均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温度感应装置用于检测夹层区内的温度;所述主控单元用于在接收到的温度值高于上限阈值时,打开所述制冷组件;主控单元用于在接收到的温度值低于下限阈值时,打开所述加热组件。
所述加热组件包括:与主控单元电性连接的第一加热元件和与主控单元电性连接的第二加热元件,且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位于所述夹层区任意相对的两侧。从而使得加热元件工作时,夹层区内均匀升温,进而电子设备整体温度变化均匀。
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和所述第二加热元件均为加热板。
所述制冷组件包括与主控单元电性连接的第一制冷模块和与主控单元电性连接的第二制冷模块,且第一制冷模块和第二制冷模块位于所述夹层区任意相对的两侧。使得制冷模块工作时,夹层区内均匀降温,进而电子设备整体温度变化均匀。
所述第一制冷模块和所述第二制冷模块均为半导体制冷模块。
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为温度传感器。
所述手机壳体为聚碳酸酯PC外壳或PC复合材质外壳。从而使得该电子设备的壳体更为抗摔、强度韧性佳、且耐温。
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使得手机的温度可调控,保护电池等元件不会受损,延长手机的使用寿命,且保证手机在不同的外界温度下都可以正常工作,从而增强用户体验,增加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509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