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余热回收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44545.7 | 申请日: | 2018-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808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1 |
发明(设计)人: | 黄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均杰 |
主分类号: | F23J1/02 | 分类号: | F23J1/02;F01D15/10;F01K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动轴 第一空腔 锥齿轮 炉渣 叶轮 余热回收系统 固定设置 机身 啮合 高压水蒸气 能源利用率 设备自动化 动力连接 检修方便 上下延伸 设备结构 设备利用 外界动力 转动设置 自动上料 左右延伸 研磨 预热 建筑材料 压碎 废弃物 发电 维护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余热回收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机身以及设置在所述机身内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左右延伸的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左侧末端与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内的所述叶轮动力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上固定设置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空腔内转动设置有上下延伸的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顶部末端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本发明的设备结构简单,结构可靠,维护检修方便,该设备利用炉渣预热产生高压水蒸气推动叶轮产生动力,同时自动上料、发电,无需外界动力介入,并将低温炉渣研磨压碎提供建筑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废弃物产出,同时提高了该设备自动化程度及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利用领域,具体是一种余热回收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速,因此火力锅炉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火力锅炉产生的炉渣余热占据火力锅炉产生热量的较大比例,因此炉渣的余热的回收对提升能源利用率有很高的作用,而现有余热回收系统往往需要其他动力介入,造成能源的浪费,故需要一种设备解决此类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余热回收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余热回收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机身以及设置在所述机身内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左右延伸的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左侧末端与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内的所述叶轮动力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上固定设置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空腔内转动设置有上下延伸的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顶部末端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转动轴底部末端固定设置有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一空腔左侧端壁内设置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与所述第一空腔之间转动设置有左右延伸的第三转动轴,所述第一空腔内的所述第三转动轴右侧末端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锥齿轮啮合的第四锥齿轮,所述第三转动轴外表面固定设置有位于所述第四锥齿轮左侧的第五锥齿轮,所述第二空腔内的第三转动轴外表面固定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五锥齿轮左侧的扇形锥齿轮,所述第一空腔前侧端壁内设置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与所述第一空腔之间转动设置有前后延伸的第四转动轴,所述第三空腔内的所述第四转动轴后侧末端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五锥齿轮啮合的第六锥齿轮,所述第三空腔内的第四转动轴前侧末端固定设置有第一转盘,所述第三空腔内转动设置有破碎齿板,所述第三空腔左侧端壁内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破碎齿板配合的固定齿板,所述第三空腔内设置有左右延伸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左侧末端与所述破碎齿板铰接,所述第三空腔内设置有左右延伸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左侧末端与所述第一连杆右侧末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右侧末端与所述第三空腔右侧端壁铰接,所述第三空腔内设置有上下延伸的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顶部端壁与所述第一转盘前侧端壁铰接,所述第三连杆底部端壁与所述第一连杆右侧末端铰接,所述第二空腔前侧末端设置有第四空腔,所述第二空腔与所述第四空腔之间转动设置有前后延伸的第五转动轴,所述第二空腔内的所述第五转动轴后侧末端固定设置有与所述扇形锥齿轮啮合的第七锥齿轮,所述第四空腔内的第五转动轴前侧末端固定设置有第二转盘,所述第四空腔与所述第三空腔之间连通的设置有滑动腔,所述滑动腔内设置有左右滑动的活塞,所述第四空腔内设置有左右延伸的第四连杆,所述第四连杆右侧末端与所述活塞左侧端壁铰接,所述第四连杆左侧末端与所述第二转盘前侧端壁铰接,所述第一转动轴右侧末端与发电机组动力连接,所述第一空腔左侧端壁内设置有炉渣腔,所述炉渣腔右侧设置有加热腔,所述加热腔与所述炉渣腔之间转动设置有左右延伸的第六转动轴,所述炉渣腔内的第六转动轴左侧末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导热器,所述加热腔内的第六转动轴右侧末端固定设置有第二导热器,所述加热腔后侧设置有储气腔,所述储气腔与所述加热腔之间连通设置有第一管路,所述储气腔与所述叶轮之间连通设置有第二管路,所述叶轮与所述炉渣腔之间连通设置有第三管路,所述炉渣腔与所述加热腔之间连通设置有第四管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均杰,未经黄均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445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跨度悬空吹灰平台
- 下一篇:一种锅炉辅助排渣结构